第11课:党家建立了香努村
(Baonghean)-香诺村(Yen Na - Tuong Duong)是古老香诺芒族的中心,村里住着一个京族出身的邓氏家族。由于种种原因,他们逐渐“融入当地”,成为泰国人,并曾是统治这片高地芒族最有声望的家族……
>>第十课:罗家与芒柴节
芒香诺村原有 8 个村庄(包括 Na Pu、Ban Bon、Xieng Nua、Co Phao、Huoi Cut、Pa Khom 和 Ban Ve)。此外,在溪流深处还有 Banh Thoong 村庄。现在,他们已经搬迁建立了一个新村庄,名为 Xop Pu。芒香诺村过去属于 Tuong Duong 县 Tinh Na 公社,几乎是今天 Yen Na 公社的全部。像其他高地村庄一样,芒香诺村一直存在到 1945 年,当时政府落入革命手中并被解散。75 岁的 Dang Bo Hoan 先生是 Dang 家族的族长,他说他是家族中居住在这个村庄的第四代人。当 Dang 家族来到这里时,香诺村只有 17 户人家,尽管这是村庄的中心。
Xieng Nua 村(Yen Na,Tuong Duong)的一角。
香努村的邓氏家族原籍河静省京族,如今已不记得自己属于哪个县。“拥挤的土地”生活条件艰苦,迫使这个家族不得不另寻栖身之所。起初,邓氏家族的一个分支迁往义安省,居住在清章县,后来又迁往多良县。
此后,当邓氏家族迁居至贵合高原村落,开启了“泰化”进程。泰国文化逐渐渗透到他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中。渐渐地,他们只说泰语,妇女和女孩也像泰国妇女一样穿着打扮。他们也下田劳作,住着棚屋,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泰国人。如今,只有少数老人还记得自己的古老根源。幸运的是,最初来到高原的几代人并没有像许多京族人那样,在迁入山区后改姓,所以如今他们的后代仍然拥有一些追忆古老根源的基础……
从归合村出发,邓家又经历了一次“迁徙”。大约150年前,邓一家齐聚香努村,定居至今。邓宝焕先生原本以为香努村会是他们一家的长期落脚点。革命带来了和平,不再像以前那样饥荒和土匪横行,生活也因此安定下来。
族长抵达香努时的族长名叫侯基(Hau Ky),后来被供奉于当氏庙,也就是当时的芒族庙宇。后来,侯基的儿子因率军讨伐土匪、击败汉人入侵者(?)而立功,受到朝廷嘉奖,后被任命为总督,当地人称他为雄涛(Xong Thao,Thong Thao)。当时,雄涛不仅在芒族境内击退土匪,还帮助香努(今安化 - 祥阳)的芒族人民抵抗土匪。此前,当氏庙宇保存着当时的朝廷诏令、嘉奖和族谱。1963年的一场大火将一切都烧毁了。
巩固了地位后,身兼村官和公社官员的家族首领们召集民众,重新开垦了15公顷的梯田,这片梯田如今是安那公社最大的梯田。然而,当权力掌握在他们手中时,担任村长和村长的邓氏家族成员也对民众表现出严厉的态度。邓宝焕先生回忆起小时候在村里,村长邓文强经常用棍子打人。
许多人无法忍受,不得不离开村庄,到别处建房。然而,据胡安先生说,过去,村民们对国家法律仍然相当陌生。官员们常常按照村里的习俗行事。这也是一种压制村里放荡不羁之人的方式。当时的村长并非暴君,因为他只会打那些放荡闹事的人。胡安先生回忆道:“那时,村长住在一间用两层竹子编成的木屋里,屋顶是棕榈叶。屋里总是很黑,不得不日夜点着猪油灯。”
作为最大的家族,村里从村长到村长(负责祭祀)的所有职位都属于党家,所以当时的村庙也就是党家庙。每年,村里的村民都要到庙里祭拜两次。五月是祭祀仪式(供奉祭祀菜肴),十月是祭猪仪式。每三年,还有祭牛仪式,时间是在农历十二月十六或二十六。但后来,就像许多其他村庙的命运一样,1960年,党家庙也被毁了。现在有一条居民路穿过旧庙所在地。
随着时代的变迁,香努村的党家如今只剩下11户人家。他们大多已经分散在各地居住。如今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人是一位在河内学习法律的女学生。或许,党香努家的后代已经不记得祖先们当年在祥阳县建立大村庄的古老传统了?!
文章和照片:Huu V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