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和捕获海盗飞行员的记忆

August 13, 2013 10:36

通过以日记《蓝天无疆界》闻名的战争伤残军人邓西玉先生的介绍,我们来到光中街(荣市),见到了这位老兵,他是荣市最早的摄影师之一,听他讲述捕捉美国飞行员的回忆……

(Baonghean)-通过以日记《蓝天无疆界》闻名的战争伤残军人邓西玉先生的介绍,我们来到光中街(荣市),见到了这位老兵,他是荣市最早的摄影师之一,听他讲述捕捉美国飞行员的回忆……

英雄回忆

身材高挑纤细,银发飘飘,戴着黑色眼镜,范明德先生看起来比实际年龄70岁年轻得多。范明德的父亲是中央马戏团的第一批魔术师之一,艺人范战(别名战国祺)。范明德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因为当时父亲在河内工作的工资和福利足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15岁时,范明德辍学。受父亲的艺术熏陶,范明德报考了当时荣市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照相馆——万和照相馆学习摄影。范明德思维敏捷、积极主动、好奇心强,很快就掌握了摄影技术。每天,这个年轻人都被安排为顾客拍照和编辑照片。凭借当时的工资,范明德可以自由地参加聚会、购物,朋友们给他起了个绰号叫“荣市的花花公子”或“炫耀者范明德”。

1964年8月5日,在拍摄照片时,德和第一区的民兵接到命令,前往滨水(Ben Thuy)加油站灭火,因为美军飞机投下了炸弹。那次灭火行动之后,德看到同区许多年轻人纷纷写信参军,于是这位20岁的年轻人也决定放弃摄影事业,参军入伍。他被分配到第271团,在那里接受训练,并组织在库阿罗(Cua Lo)海域建造碉堡。训练结束后,德被分配到该团宣传部工作,负责拍摄士兵的身份证照片。随着战争愈演愈烈,美军轰炸也愈演愈烈,范明德不愿再做摄影师,主动请缨奔赴战场,成为324师214团15营的一名防空兵,负责保卫从清化到广平的空域,随时准备配合作战,并击退敌军的空袭。在新部队,范明德被赋予了观察、侦察和远距离测量的任务。一旦发现天空有任何异常,他必须立即向上级汇报,以便做出紧急决策。

范明德为保卫祖国领空做出了贡献,与战友们击落了多架美机,并保卫了滨水渡口和油库等工业区的安全。1968年,范明德所在的部队被调往广平省巴东地区,执行保卫江河领空的任务。在一次战斗中,范明德受伤,被送往第200康复团。在这里,范明德结识了同样受伤并在此疗养的乂安人邓诗玉,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伤势稳定后,按照政权安排,两人都将被遣送回北方复员,但在全国都在为南方而战的严峻形势下,两人毅然写信请愿留下,被分配到284团D15防空营,承担保卫江河空域、击退敌军轰炸的任务。

1968年6月初的一个早晨,范明德、邓诗玉所部营正组织拉炮前往广平省光泽县仁泽乡松树林地区布防时,被敌军发现。随即,一架“F4幽灵”飞机从海上飞来侦察。飞到江河一带时,F4突然改变方向,沿一号公路飞行。这时,全营接到命令准备就绪。当飞机进入视野时,营长一声令下,炮弹立即齐射,刹那间,F4被击中,如同空中燃烧的巨火。

此时,范明德正在吃着夜班后的早餐,眼看着红蓝相间的降落伞即将坠落到海边,这位年轻的战士立即丢下饭碗,扛起CKC枪,风驰电掣地向降落伞坠落的地方跑去,想要活捉敌飞行员。赶到现场,他看到4名民兵严阵以待,举枪瞄准了那位正在奋力打开降落伞的高大飞行员,他手中的报警装置闪烁着,不断发出嘟嘟的警报。范明德见状,高声喊道:“同志们,不要开枪!”此时,天空中,一队敌直升机和F4战斗机也在飞行员被击落的地区盘旋,寻找营救战友的方法。

凭借高射炮兵的经验,德指挥四名民兵打开并展开降落伞,防止上方的飞机射击下方的战友,同时让飞行员关闭警报装置,并卸下所有物品。过了一会儿,上方的敌机没有再收到任何信号,也因害怕遭到伏击而撤退。德和民兵抓住了这位身材高大、体态丰腴的飞行员后,径直将他带到了光泽县队。

擒获海盗后,范明德继续与战友们一起保卫广平和广治战场,随后被派往老挝参加两次旱季战役,并参与保卫广治城的战斗。1972年底和1973年初,范明德受伤,不得不前往北方治疗。他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饱受胃病折磨,无法再继续在战场上作战,于是他复员回国。



老兵对这台老相机爱不释手,视若珍宝。

生存之战

退伍归来后,范明德继续从事摄影事业,结婚并在妻子的家乡——演州郡演安市——安家落户。1975年越南解放后,范明德夫妇移居荣市,继续以摄影、修复老照片、拍彩色照片等为生。在范明德灵巧的双手下,老照片被修复得焕然一新,黑白照片也变得色彩鲜明。摄影使这个家族在20世纪80年代末繁荣起来。后来,随着拥有现代化技术和彩色打印机的大型照相馆的出现,范明德家族逐渐失去了竞争力,照片修复的客户也逐渐减少。

数码相机发明后,范明德决定彻底清洁相机,恭敬地将其放在父亲神龛下的玻璃柜上,然后辞去了工作。妻子的销售工作无法养活孩子们,这位前高射炮兵不得不收购花生,剥好后腌制,卖给代理商和餐馆。从此,范明德有了另一个绰号:“德乐”。然而,烤花生和腌制花生的生意并不能维持老两口的生计,而且由于干货和预包装食品的竞争过于激烈,生意也越来越难做。夫妻俩商量后,决定买一辆“中国浪”摩托车,既可以代步,也可以练习驾驶混合动力摩托车。近十年来,无论刮风下雨,这位老兵始终站在1A国道旁,穿着补胎服,挂着混合动力摩托车的牌照,以谋生计。从此,他有了一个新绰号:“Duc Xe Lai,Duc Patch Tire”!

烈日炎炎,范明德先生位于光中坊12号小区小巷深处的四层住宅显得格外冷清。两台锃亮的古董相机庄严地摆放在一个破旧的木柜里,成为狭小客厅里唯一的亮点。老兵一边抚摸着手中的摄影器材,一边抑制着自己的情绪,回忆着在周围人赞叹声中扛着Praktica相机奋战的日子,回忆着在战场上生死与共的日子,回忆着俘获飞行员的难忘记忆。问起妻儿,老兵抬头望着香炉里弥漫的香味,声音低了下来。夫妻俩共有三个儿子,如今只剩下一个,小儿子两年前被暴徒活活打死。这位经历过生死考验的老兵,并不惧怕流血,但当听到凶手在庭审前讲述儿子被殴打的情景时,他不禁浑身颤抖……

德先生静静地、一丝不苟地整理着一叠叠曾经被视为“稀世珍宝”的彩色照片彩纸,它们散落在光荣战士勋章、一级战功勋章、长山战士勋章、广治古城保卫勋章等杂乱的纸张之间。他努力抑制着自己的情绪,不去想生命尽头的那些不愉快经历。“对于我们这样的军人来说,没有什么能战胜奋起反抗的意志和决心。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会继续工作,继续开摩的,继续谋生,继续养活我的子孙后代。”德先生坦言。他还说,在八月的这些日子里,像他一样的防空和空军老兵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激动和自豪,因为他们仿佛又回到了与美国人战斗的那些热血沸腾的日子,那些为了保卫祖国神圣天空而睁大双眼的日子。

他认为自己现在的生活虽然艰苦,但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友们,自己还是幸运得多,他们连一天的安宁都没能和妻儿过上。“每场战争都有胜负,都有流血、牺牲和损失,但今天的生存之道更加艰辛……”老兵抚摸着手中的旧相机,压低声音,说起许多即将步入“罕见”高龄却仍在打着各种工作、努力维持生计的战友们。


文章和照片:Nguyen Kh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