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Huoi Tho——一首欢快的山间歌曲
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接触交流的过程,给少数民族的生活带来了诸多重要问题,尤其是如何保护和弘扬各民族的文化认同,避免“解体”的风险。地方政府正在采取的解决方案之一是建设纯民族文化村。《义安报》将介绍一些山区已经实施和正在实施的模式。
(Baonghean)-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接触交流的过程,给少数民族的生活带来了诸多重要问题,尤其是如何保护和弘扬各民族的文化认同,避免“解体”的风险。地方政府正在采取的解决方案之一是建设纯民族文化村。《义安报》将介绍一些山区已经实施和正在实施的模式。
沿着7A国道前往友剑乡(奇山县),抬头仰望布牙托山脉,半山腰的房屋掩映在成排的古树和云雾之中。这些房屋属于会托村,该村居住着近120户高木族人,已被奇山县文化厅选定为文化特色保护地。
从7A国道到会托村的路,以前沿着山腰蜿蜒陡峭,险象环生,只能步行,只有经验丰富的司机才敢骑摩托车上山。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这条路已经铺设了混凝土路面,现在出行变得相当方便。不到十分钟,我们的摩托车就爬到了村中心。从会托村望去,南莫河蜿蜒在群山之间,7A国道沿着山脚蜿蜒而过。到达这里的第一印象是道路干净整洁,棚屋鳞次栉比,显得井然有序。
幸运的是,我们到达会寿时,这里的克木族人民正在举行新米节。握手之后,村长薛文勇热情地说:“今年的新米节有点变化,不像以前那样每家每户都举行,那样既费钱又费时。今年村里决定,每家每户拜完神之后,大家一起到文化屋庆祝,这样既省钱,也有趣得多。”这时,院子中央摆放着五坛米酒,大家围坐在一起。我们一边品尝着米酒,一边感受着糯米的香味,林间树叶的清香,以及克木族妇女辛勤劳作的气息。文化屋廊下的两套锣鼓响了起来,声音和节奏都格外迷人。
Huoi Tho 村(Huu Kiem 公社 - Ky Son)快乐的一天。
我们正饮酒谈笑间,突然一阵锣声响起,老少男女老少都加入进来,跳起了节奏优美的“兰台舞”。坐在我们旁边,村长梁文平抿着酒,酒意已浓,他凑到我们耳边说道:“兰台舞是克木族的特色舞,模仿的是爬山、涉水、开荒、摘稻、拔玉米的动作。这里的人个个跳得漂亮,不会跳兰台就不是克木人了。”不知是不是因为有低地客来访,会托村的老人都回家了,拿出笛子、琵琶等乐器,与两组锣声相呼应。平长老向来宾们指出并介绍了每一种乐器,例如横笛、钹筒、托通、刀刀,然后是唇笛和叶笛。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乐器大多制作得相当简朴。竹子、竹叶,甚至树叶,经过克木族人灵巧的双手和充满热情的灵魂,奏出时而奔放、时而深沉的旋律。那和谐的声音,像溪水潺潺的流水声,像林间风声,像林中鸟儿的呼唤声,甚至像踌躇的脚步声。那是“灵魂的旋律”,是克木族人民的声音,一个在发展道路上依然面临诸多困境,但心灵始终充满喜悦和信仰的民族。
在这里,我们再次见到了“汤姆”歌手文氏莱女士,她是近年来奇山县群众艺术团文化艺术节的代表人物。莱女士年逾七旬,嗓音依然浑厚,能连续唱“汤姆”30分钟。她说,“汤姆”是克木族的传统民歌,讲述的是家庭和乡村社区的日常生活。这次,她为来宾们演唱了歌曲《会寿快乐日》。
听到黎太太唱起汤姆歌,全村人都停下手中的娱乐,聚精会神地聆听。当她唱完汤姆歌时,大家都鼓掌举杯,为村里的这位艺术家喝彩。黎太太是会寿村最出色的汤姆歌唱家,一有空,她就经常教村里的儿孙们唱。她的长女,切氏蓉女士,继承了母亲的嗓音和柔韧的嗓音。
我们借此机会探访了会托省的一些家庭。在这里,编织工艺依然传承至今。长期以来,克木族人一直以擅长编织而闻名,会托省的藤椅、藤盘和糯米等产品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据库文坎先生说,这些产品现在非常“畅销”,“所有生产出来的产品都卖光了”。这对会托省的人们来说是一个传承传统手工艺的机会,同时还能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并为老年人创造就业机会。
席间,村长薛文勇说:“我们村是区里选定的克木族文化村建设村,所以给我们提供了许多优惠条件。区里拨款开办了民歌班和传统乐器班;区里还投资兴建了一座价值超过10亿越南盾的文化馆,用于保存我们民族的特色文物。”
继续交谈中,我们了解到,会寿县在开展保护和弘扬文化特色工作方面仍面临诸多困难。例如,目前懂得民歌、懂得制作和使用乐器的人并不多,而且大多是老年人。同时,年轻一代受到诸多其他文化因素的影响,许多人尚未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祥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