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等奖获得者Nguyen Huy Oanh的遗言

August 26, 2013 20:03

乂安省门罗市乂秋坊黄氏家庙内,现保存着一块珍贵的文物——“后谭比奇”石碑。据碑文记载,此石碑刻于景兴十六年(1755年)会安年间秋季的一个晴天,当时是黎显宗在位时期。因此,此石碑距今已有258年历史。

(Baonghean)-乂安省门罗市乂秋坊黄氏家庙内,现保存着一块珍贵的文物——“后谭比奇”石碑。据碑文记载,此石碑刻于景兴十六年(1755年)会安年间秋季的一个晴天,当时是黎显宗在位时期。因此,此石碑距今已有258年历史。

这块石碑最初安放在村里的公屋里,后来被黄氏后裔带到教堂,以便更好地保存。石碑高约1.30米,宽55厘米,厚16厘米。石碑雕刻成塔形,底部大于顶部,顶部雕刻着一个造型独特的葫芦。石碑没有任何装饰图案,但这丝毫不影响碑文中所颂扬的人物以及作者的质朴、朴素、典雅之美。



碑文“Hậu thần Stele ký”。

碑身两面镌刻汉字,为黎中兴时期的典型汉字。碑身正面19行,碑心上方为“后妃嫔”字样,表明这是一块后妃碑。碑文中提到的王后是黄克同,他的妻子是范氏玲。她们两人都是“琴瑟和鸣,兴建房屋,德行千枝,善根万种,麻雀抛花篮,蚁爬竹梁,刻以催促,福泽清净,万象祥和,龙珠闪耀,兰房繁茂,凤语倾珠……”的人。

尤其是秋龙村的孟上君。“贵酉年,村里有事,他捐了六万两,见恩传福,仗着枝头得了果,龙镜照耀。我们村庙的神像和前殿先前都毁了,多亏他才得以修复。他虽然心地善良,但并非为了求福。” 因此,他和他的妻子被村民推选为下一任神,并立了一块石碑铭记此事:“当时全村人一齐推选他为下一任神,以报琼道的功德……”

村民们乐于报答恩德,立碑铭刻祭祀和典礼的日期,希望将这段历史永远流传下去。碑背共26行,刻有村里地方领袖的名字、黄克同先生赠予村里的田地位置和面积,以及王后在世时和百岁后祭祀的规定。可惜的是,碑背上许多田地名称的文字已被刻掉,这让研究黎桢时期该地行政地名的宝贵文献资料丢失了。

这块碑属于“谥碑”类型,这是一种特殊的文献,既具有纪念意义,也是村社与个人之间的契约,刻在石头上代代相传。这块“谥碑”的作者是当时非常著名的人物——第三届博士阮辉莺。碑正面最后一行清晰地写着:“一等博士阮茂清,三号,黄信大富,上宝庆,德定古诗,阮辉莺撰文。”



Nghi Thu 公社的 Hoang 家族寺庙。

第三任博士阮辉莺,罗山县长闾村人(现河静省芹禄县长禄乡),名秋贤,笔名德定。1748年,他考中了丁元会试(即三等博士,位列第三)。阮辉莺是芳林地的一个贵族家庭,进士众多,但阮辉莺是长闾地阮氏第一位也是最杰出的大学者。

阮辉莺生前与兄阮琼同为洪山文派诗人,文学造诣深厚。他不仅是长闾阮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也是18世纪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阮辉莺中举后,被聘为宫中讲师,兼任翰林院侍读。他曾是郑三君的老师,也培养了数十位历史上著名的学者。他历任吏部左侍郎、同阁大学士、御史、出使清廷布政使,后升任财政部长,爵位为德灵伯……

为守龙村立碑时,三品官员阮辉莺正担任上保子庆黄丁大夫之职。能邀请一位德高望重、德高望重的官员来立碑,对黄氏家族乃至整个守龙村来说都是莫大的荣幸。三品官员阮辉莺是18世纪越南文学的伟大作家之一,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著作。除了现存的作品外,他的许多遗作还散布在全国各省市,尚未发现。在门路市义守乡守龙村发现这块碑,为丰富阮辉莺著作的文献来源、丰富我国文学宝库做出了贡献!


都光-光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