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生色街:一条从“门户”延伸而来的街道

April 28, 2014 19:29

(Baonghean)——荣市没有城门,但古城的古老城门依然巍然屹立,它们被列为国家级文物,被称为前门、左门和右门。从右门到古城边缘,还有一座名为“锁门”(现已不复存在)的城门。在老人们的记忆深处,从今天的城市空间,我们总会想起那座沉寂的古城门。“那座城门”正是如今阮生色街的起点。

(Baonghean)——荣市没有城门,但古城的古老城门依然巍然屹立,它们被列为国家级文物,被称为前门、左门和右门。从右门到古城边缘,还有一座名为“锁门”(现已不复存在)的城门。在老人们的记忆深处,从今天的城市空间,我们总会想起那座沉寂的古城门。“那座城门”正是如今阮生色街的起点。

阮生色街全长逾1.5公里,与46号国道重合,起于荣市与胡志明路的交汇处,与邓太坦街、潘廷凤街和陈兴道街的交汇处,止于与金莲街相连的桥德市场,该街位于南门坊与兴政乡交界处。如今,夏日炎炎,这条街也随着市内首座立交桥的建设而“升温”。这座立交桥将于明天竣工,将为荣市——一级城区——增添一抹现代建筑的魅力。或许,当四月渐行渐远,红木棉和喇叭百合的芬芳渐渐消散,踏入这条街,五月的荷花芬芳才是我们心中挥之不去的感动……

Đường Nguyễn Sinh Sắc
阮生色街

熙熙攘攘的街道上,每天人来人往,从四面八方涌来朝圣的人们,前往神圣的莲花村,这里是越南民族伟大儿子——胡志明主席的诞生地。在熟悉的熙熙攘攘的街道节奏中,思绪随着南门湖平静的倒影,以及国家历史文化遗产——芹灵寺(素女寺)前广阔纯净的莲花池的芬芳和色彩而逐渐平静下来。这座建于黎朝之前的千年古寺,曾受到阮朝两位国王——嗣德国王和保大国王的到访,“芹灵”这个名字正是嗣德国王亲自从赠予寺院的卷轴中更改的……

Quang cảnh chùa Cần Linh trên đường Nguyễn Sinh Sắc
Nguyen Sinh Sac 街上的 Can Linh 塔景观

阮生色街是在2008年荣市升格为一级城市后重新命名的。城市管理者在批准命名这条街时,无疑刻意赋予了它神圣的象征意义。想象一下,1895年,阮生色先生带领妻儿,背着重担,从郎森-南丹步行到荣市,开始了千里迢迢前往首都顺化的旅程。这也是次子阮生宫第一次认识外面的广阔世界;直到62年后(1957年),阮生宫先生在为寻找救国救民之路而四处漂泊之后,以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的身份首次回到家乡。从离开荣市的那一刻起,他的归乡之情一定充满了莲池的景象,以及森村和黄筹村的篱笆。

阮生色街两旁,新旧国营和私营企业办公楼、小工厂林立,服务业蓬勃发展。但每当问起那条小巷,那栋房子……荣市人依然习惯于指着几十年前命名的“凯班隆”、“桥德”和“竹德”……桥梁和市场都已重建得宽敞明亮,榕树依然屹立。几代人从这里迁居到城市,住在这条街的后面,依然熟悉着这里淳朴友好的乡村生活。初来乍到的人,熟悉这片土地的名字,沉浸在当地人的热情之中,不知不觉地爱上了这条街,就连现在的年轻一代也对这条街充满了回忆。奠边军老兵是荣市街第一批小商贩之一,战争结束后,他几经辗转,最终选择在这条街安家落户。他说,他的孩子们都到乡下去了,在新城区盖起了别墅,买了公寓,都恳求他搬过来住。但他无法离开那条残留着乡村气息的小巷,也无法离开每天早晚都有人买买买的集市角落。自从卖春卷和甜豆汤的姑娘从青发少女到如今白发苍苍,一家人就一直保持着亲密的关系,祖母和奶奶也依然了解每个人的喜好和饮食习惯。

我的同事是一位记者,她出生于80年代,年轻时随父母定居于此。如今,她跟随丈夫离开了城市,但她依然怀念着自己十几岁时的时光,回忆着郊区田野里风和月夜的时光,回忆着昔日的友情与情谊。那时,城市依然保留着乡村的风情,如同一股抚慰人心的力量,抚慰着喧嚣的生活……如今,Cay Da Chao Long已不再是昔日那家著名的粥铺,但周围的店铺无论是服务风格还是烹饪风格,都保留着一种质朴而略带混乱的风格,顾客主要都是工人,或者是从“大门”进来错过饭点的游客。Duoc市场仍然是兴原和南丹郊区公社和农民产品的主要消费点,买卖习惯与过去一样。该地区还有许多机械商店,主要制造和修理农具、农业生产用的基本机械设备以及木工、建筑……

这个夏日的清晨,我走出那座“城门”,走在阮生色街上,希望能感受到老城的灵魂。突然间,我发现自己已是这座古城的熟人,因为我曾无数次路过这里,每年五月莲花盛开的季节,都会回到神圣的森村——金莲村。

文章和照片:山姆·坦普尔

阮生色先生1862年出生于森村(今南丹县金莲乡)。后被黄筹村(今金莲乡蔡村)的嗣皇阳先生收为义子。嗣皇阳先生送他入学,并娶其女黄氏宬为妻。1894年,阮生色先生中进士,出任顺化朝廷礼部侍郎。1901年,他中进士,后升任礼部侍郎。他是一位思想进步的儒家学者,赞同潘居桢的改革政策,自1905年起,将两个儿子送入法越学校学习。

1909年,阮生色出任平溪(平定)郡守;因犯下公务失误,被顺化朝廷降职四级并革职。此后,他游历南方各省,行医治病,并结识了许多爱国儒生。1928年初,他返回高岭(同塔),并于1929年11月因重病去世。他被安葬于和隆寺(高岭市第四坊)旁。

阮生色是培养其子(后来成为胡志明主席)爱国精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