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边府战役先驱者的故事

March 29, 2014 11:06

“Pha Din Slope,你挑重担,我挑重担

龙罗隘口,他唱歌,她也唱歌

尽管炸弹和子弹会炸碎骨头,撕裂肉体

“永不放弃,永不后悔青春”

60年过去了,但诗人苏友的《还胡志明,战国奠边府》中描写劳动人民和青年志愿者在奠边府战役中保障交通、运送粮食和武器的坚韧英勇的诗句仍然萦绕在几代人的心中。

Đoàn xe đạp thồ trên đường vào chiến dịch Điện Biên Phủ. Ảnh tư liệu: TTXVN
西北地区的士兵和少数民族开山辟路,以便将大炮和车辆运送到更靠近奠边府据点的地方。图片:越通社

龙罗关打通困难

据山罗省委史料记载,为确保奠边府战场的人力和物资,中央委员会决定选择安沛市作为奠边府前线一切力量和物资的集结地。

13号国道(现37号国道)从安沛省经龙罗山口,经达科渡口、陈山口,在古诺伊枢纽(山罗省梅山县)与41号国道(现6号国道)交汇,是一条重要且独特的道路。因此,我们的方针是坚决守护这条道路,联合工程兵、青年志愿者和一线劳动者,严守防线,确保道路通行。

龙炉山口长15公里,位于安沛省文珍县与山罗省富安县交界处。抗法战争时期,龙炉山口是奠边府战役运送武器、弹药和粮食的重要通道之一。

根据党的决定,加强西北路线,为奠边府战役运输兵力、粮食和装备。

为拓宽完善龙螺山口,安沛省、山罗省的工程队和民工们集中力量开通了这条公路。短短时间内,数千名各民族民工,其中大部分是芒族和岱族,自愿加入开路队伍。

曾参与开凿龙螺山口公路的山罗省富安县芒族乡郭村芒族老人陈文雪(现年94岁)回忆说,当时,当地民工、青年志愿者和工程队尽管工具简陋,却不畏艰难,迅速开凿了龙螺山口。

路上,炸药炸开岩石的声音、锄头和铲子的声音日夜回荡。当道路打通到山口时,却遭遇了险峻的悬崖,挡住了去路。许多人担心要花几个月的时间才能打通山口。但后来,凭借我军民的坚定决心,经过近两个月的时间,连接安沛省和山罗省的道路终于打通了。

在粮食短缺的时期修路固然困难,但最危险的是,当法军知道我们正在开辟一条通往奠边府的战略要道后,他们派飞机定期轰炸工地。因此,每当听到远处传来飞机的声音,大家都会跑进掩体或悬崖躲避;飞机离开后,大家又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照常工作。

在法军飞机加大轰炸力度的日子里,我军民为了确保安全,转入夜间作业。艰苦和危险并没有吓倒参与扫路的人们。

修路已是艰苦,运送粮食弹药翻越山口更是难上加难。这条路修在一片古老的森林深处,溪水潺潺,石板路基坑坑洼洼,加上人车川流不息,路面总是泥泞不堪。

1953年底到1954年4月初,是支援前线的高峰期,这时,为了躲避法军的袭击,我们的民兵和战士经常要夜间出行。

虽然是在夜间行进,但为了安全起见,挑夫和青年志愿者们不准点火把,只能跟随前辈的脚步。每天晚上,人们都会排成一列列,穿过山口,向前线运送物资。

坚决保卫Ta Khoa渡口

塔科渡口位于穿过北安县的13号主要路线上,也是抗法战争的“热点”。

达科渡口被认为是安沛至奠边府路线上的关键点,因为如果它受到攻击,运送食物和武器到战场的交通就会中断,因为此时没有其他方式连接达河两岸。

富安县老战士协会主席河春建先生今年已84岁,但依然精神矍铄,思路清晰。他回忆起自己年轻时的情景:1953年初,C261青年志愿连(隶属于供给总局,现为后勤总局)成立,当时年轻的河春建和来自山罗省富安、北安、安州等县的170多名青年志愿加入,直接负责13号公路的安全保卫工作。

青年志愿者队伍最初被派往北安县的陈关(Chen Pass)保障交通安全,后来调往达科渡口(Ta Khoa Ferry)。当时的渡口还很简陋,仅用大块木板搭建,配备一台发动机,每次只能载一辆车过河。当时达河还没有像现在这样筑坝发电,所以水流凶猛,尤其是在雨季,水流更大、更急,非常危险。

这里是我军运输路线上的要地,法军经常派出侦察机并投下炸弹,因此,为避免被敌军发现,安全部队不得不白天将渡船隐藏在河底,夜间才浮出水面。

青年志愿者们的日常工作非常辛苦。夜晚,人们需要用渡船来保障河道通行;天亮后,人们就不得不用装满石头的篮子放在渡船上,让渡船沉入河中。天黑后,人们又潜入水中,取出石头,让渡船浮起来。

最艰难的是冬天,天气很冷,但渡河时,船夫们仍要泡在冷水中,以确保安全。

由于渡船只能在夜间航行,以确保人员、货物和设备的安全,因此当时的渡船工人操作渡船极其困难,尤其是在水流湍急的情况下,两岸距离超过200米。

感谢青年志愿者的坚韧和勇敢,Ta Khoa 渡轮从未遭受过炸弹袭击。

前青年志愿者哈春建补充道,那时候最难熬的就是每天吃不饱饭。交通堵塞了好几个月,食物无法及时送达,人们不得不到森林里挖木薯根来代替米饭。健康的人吃坏的木薯根,而又大又好吃的木薯根则留给伤员或重病患者。

栖身森林深处,食物匮乏,还经常被水蛭和果蝇叮咬……艰苦的生活并没有吓倒年轻的志愿者们。尽管生活艰难,一无所有,身体状况也不佳,但大家仍然热情高涨,以最大的决心确保运送物资到前线的卡车畅通无阻。

参加13天扫路、保交通的挑夫、青年志愿者们以青春的热情和精神,为“响彻五大洲、震动世界”的奠边府大捷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他们已年逾古稀,但当年挥洒汗水、献出青春的记忆,依然萦绕在每个人心中。这份精神,也成为下一代学习的光辉榜样,以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传统,续写民族英雄的历史。

据越南+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