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软的永和钟糕

January 1, 2014 09:51

凌晨 3 点村

穿过演州地,跨过巴桥,映入眼帘的是繁荣的村庄,38号省道两旁,高耸的屋顶,宽敞的房屋,熙熙攘攘的商贸氛围。永和天主教村位于安城县的“岬角”,这片土地古老,被称为“Con Bi”(孔璧),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后黎朝。据著名人物潘叔直所说,这里是“同城的水肚脐,红树林和水椰子树成丛生长,三道寺和菩提寺就在这里”。历经历史的变迁,这片低洼的、被洪水淹没的丘比地最终成为了演州、琼琉和安城天主教徒的聚居地。由于地势低洼,未雨绸缪,天未亮便旱,永和人不得不靠各种工作谋生,其中包括用米做糕饼。

很多人说,永和面饼这一行是由曾祖父Hien“开创”的。抗法时期,在茶馆里,曾祖父Hien做的面饼就以其美味而闻名,许多来往的人都认识它。后来,到了Lanh夫人、Ton夫人……的时代,如今他们都已去世。有了这门手艺,永和村的许多人都争相效仿,面饼和面饼在安城县内外的所有市场上都有售。从那时起,永和面饼就以其豆子和糯米的甜糯口感、冬叶的翠绿、猪肉的肥美、辣椒和洋葱的香味而闻名遐迩……

在路边一家小小的板粿店前驻足,年轻的店主热情洋溢地邀请顾客们尝尝板粿。在年末寒冬里,咬一口板粿,仿佛春天和团圆就在眼前。沿着38号公路穿过这个小村庄,不远处就有七八家做板粿和花生糖的店家。顾客形形色色,有从演州和琼吕搬运鱼露和盐到上游地区兜售的妇女,顺便吃一块板粿、一块花生糖,喝一口茶,为长途跋涉的路途补充能量;也有开车过来买板粿的人,顺便买一些回荣市,甚至回河内,作为珍贵的家乡礼物。这里的板粿价格不菲,每对只要2.5万越南盾,而在荣市买的话,则要3.5万到4万越南盾。饼身结实紧实,正如“幸福饼”生产厂老板潘德行先生自豪地介绍说,它“硬而软”,意思是饼身“硬”,但又富有弹性、柔软,一点也不会散开。

Gia đình anh Phạm Văn Lộc chuẩn bị lá dong và nguyên liệu để gói bánh chưng. Ảnh: N.K
范文禄一家正在准备冬菜和包冬粉的食材。图片来源:NK

据许多永和地区做板粽的家庭说,在永和做板粽没有什么秘诀,但必须用心。韩先生说:保持火旺并长时间煮沸是让板粽变得柔软紧实的关键,但每个烘焙师首先必须注意的最重要的因素是选择食材。即使价格更高,糯米也必须非常好,才能让板粽既柔软又紧实。包板粽的芭蕉叶必须是自家种的,绝对不能用野生的芭蕉叶,因为野生的芭蕉叶做出来的板粽会不好吃。在永和,有一支专门“狩猎”的“队伍”,一路到安城上游的各乡,比如光城、金城、西城,甚至到杜良、安山、新基……去采集芭蕉叶。

包糕用的绳子也是村里一些人剪下来收集的,他们会一路跑到光城和德城去“供货”。“总的来说,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网络,提供所有必要的食材,我们只需要把糕“打磨”得美味可口,在消费者心中树立并维护永和板粽品牌的口碑。” 韩先生自豪地说。最值得一提的是,这里卖的板粽子第二天都不会剩下。家家户户每天都会计算卖出的板粽子数量,以免包太多。即使在这种寒冷的天气里,板粽子也能吃上好几天。但家家户户都一样,卖不出去的时候,他们会亏本,以维护村里的品牌,绝不欺骗顾​​客。

来到永和,正是一年最后一天,每条小巷、每户人家都洋溢着热闹、兴奋、喜悦和热热闹闹的气氛。宽敞的屋子里还飘着新油漆的味道,52岁的范文禄先生一边用刀快速地劈着竹篾,一边用湿毛巾一丝不苟地擦拭着已经切好、精心铺在屋子中央的芭蕉叶。屋外,他的妻子正细心地搅拌着锅里的四季豆,然后快速地撕开芭蕉叶,用小碗盛米饭,夹起肉馅包板粽。范文禄先生透露,从他祖父和父亲那一代开始,包板粽就成了一门职业,他的祖母和母亲就扛着板粽,骑着自行车,到杜良县、赵荣县、赵让县,一直到安山县去卖板粽。穷困潦倒的时候,一锅锅的板粽养活了他全家。

Loc从五岁起就学会了挑选冬青叶、剥香蕉叶、劈竹条以及包板粽和板粽。长大结婚后,他继续从事父亲的职业。他的妻子是邻村人,也学会了包板粽和赶集。Loc和妻子的工作时间是凌晨3点,公鸡还未打鸣,他们就起床沥干板粽子,挑到扁担上,4点就开始卖了。对于在黄梅、琼吕、清章、安山等地较远赶集的家庭来说,他们必须提前一个小时出发。妻子们把板粽子拿到市场上去卖,而永和的男人们则留在家里做母亲的活,为孩子们准备好上学前的午餐,并为下午包板粽子准备食材。

下午两点左右是永和村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刻。这时,全村人都会围坐在一起包板粽。从放学的孩子,到老人、年轻人、妇女,每个人都卷起袖子开始工作。有人采摘树叶,有人磨米,有人劈竹篾,有人包板粽,有人点火,有人换水。切肉、切洋葱、磨面的声音,人们互相打招呼、询问早市行情的声音,以及欢快的圣诞歌曲,交织在一起,让永和村像城里一样热闹。永和村的生活节奏就这样持续到深夜,一锅锅板粽被端上炉子,沸腾着,冒出炊烟。凌晨三四点左右,整个永和村子都醒了,灯火通明,如同白昼。汽车和摩托车蜂拥而至,把板粽运往各地。因此,近年来,永和市还有另一个名字:“凌晨三点村”。

把春天带到每一个地方

永和人从不担心失业,因为他们的“板粽”和“年糕”品牌远近闻名。多年来,永和的糕饼在南北乃至老挝都广为流传。尤其是在年底的春节,整个村庄就像一座熙熙攘攘、忙碌的工厂。每个人都日夜操劳,把订单送到顾客手中。每家每户都会生产800到900公斤上好的糯米,以及大量的青豆、五花肉、洋葱、大蒜和辣椒。去年春节,Loc先生家包了3000对板粽,预计今年的订单还会继续增加。 “过去,永和村的板粽和年糕帮助村民们摆脱了贫困。但如今,在春节期间包板粽不仅仅是一种谋生手段。对我们来说,这是一种习俗,一种春天的传统。我们生产的是既朴素又神圣的食品,是春节期间民族的灵魂,所以包板粽子送给村民过年必须比以前更加精致和细心。”永和村村民阮氏春女士说道。

潘氏平女士一家有30年做板粿的经验,平日里只有5个烤炉用来烤板粿。但在春节前夕,她要多搭几个“野外”烤炉,炉里日夜燃烧着烧红的煤块,还有能同时煮70对板粿的军用锅。她靠着这些板粿和板粿锅养育了5个成年的儿子,现在他们都在国外工作。平日里,她自己做板粿,在儿媳的帮助下拿到合城市场去卖。但从春节27号左右开始,随着“订单”陆续到来,她的三个儿媳就会来到婆家,母女俩轮流干活,从早干到晚,从晚干到早,直到30号下午才停下来买东西过春节。几十年来,几乎每个赶集日,平太太都会来。“孩子们都长大了,我不再缺钱了,他们只想让我休息,但我又舍不得放弃工作,”平太太说道。和这个天主教社区的许多人一样,小小的板粽不仅是他们辛苦谋生时的生命线,更是爱、灵魂、依恋、乡村情感的传递,以及家乡独有的、难以割舍和遗忘的特色。

永和村村长刘德榜说,全村320户人家,几乎都从事着包饼、做饼、饼、饼卷、饼粿等传统职业。目前,全村只有17户贫困户,很多富裕户都开办了公司,经营村民生产的产品。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劳动和努力,永和饼已经成为一个品牌,从农村的跳蚤市场到河内、西贡繁华的集市,到处都有它的身影。从平原的稻米,经过这里人们一丝不苟、巧手巧手和辛勤劳动,永和饼和年糕走进千家万户,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气息、传统的年节风味和稻田人民的真挚情感。

永和堂牧区委员会副主席黄世仁先生带我们参观了各家各户制作传统糕点,然后参观了堂区教堂。他坦言,正是因为有了饼粿,永和人民才日新月异。永和的孩子们得以上学、考上大学,人们携手共进,团结互助,爱护民族,敬天爱国。正因如此,这个贫穷的古老村庄如今已变成了繁荣祥和的地区。

合清乡人民委员会主席黄文礼先生开玩笑说,在永和,几乎每天都是春节,每个季节都是春天。永和人凭借着灵巧的双手和家传秘方,日复一日、时时刻刻为春饼和春饼注入活力,让春节的气氛弥漫在每一个角落。

阮科-富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