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和乌克兰处于网络战边缘

August 13, 2014 17:30

(Baonghean.vn)——根据信息技术安全集团赛门铁克的一份报告,英国《金融时报》披露,一种名为“Snake”的极其复杂的病毒成功入侵了乌克兰总理办公室的电脑。自2012年以来,约有60台电脑被入侵,导致其整个系统被控制。大约12个乌克兰大使馆也遭遇了同样的命运。

在俄罗斯和乌克兰关系紧张之际,敏感的外交信息落入间谍之手。究竟是谁在幕后操纵了这场病毒?许多线索都指向莫斯科:例如,源代码包含俄语关键词和俄罗斯时区。当然,仅凭这一点还不足以证实任何事情。

Một cảnh sát Nga tại Veliki Norgorod (AFP/Mikhail Mordasov)
大诺哥罗德的一名俄罗斯警察(法新社/Mikhail Mordasov)

然而,这种病毒于2006年出现,但自2013年以来才开始蔓延,并对乌克兰系统造成尤为强烈的攻击。英国宇航系统公司(BAE Systems)的报告显示,自2010年以来,全球已发现56起此类病毒,其中去年记录了44起。其中一半针对乌克兰,且随着乌克兰与俄罗斯之间的政治危机加剧,攻击强度也随之加剧。

这并不奇怪,因为自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两国黑客就公开在数字战场上交锋。最常用的武器是拒绝服务攻击或网站请求饱和攻击。3月16日,即克里米亚独立公投当天,分离主义分子创建的用于监控投票的网站被封锁。此前,北约网站也遭到乌克兰黑客组织“Cyber​​Berkout”的攻击,导致网站瘫痪数小时。该组织的名称“Berkout”是基辅骚乱平息警察部队的名称。然而,网络安全专家尼古拉斯·卡普罗尼表示,与“蛇形病毒”不同,这类攻击只是走走形式,炫耀一番,不会对系统运行造成任何影响。

网络战是一场宣传和信息干扰的战争。例如,在迈丹起义(2月)期间,俄罗斯网站声称黑客组织“匿名者”入侵了反对派领导人维塔利·克里什科的电子邮件,暗示西方是此次起义的幕后资金来源。然而,没有任何证据,这很可能是俄罗斯的烟幕弹。同样,在MH17空难发生后,俄罗斯政府媒体集团VGTRK编辑了专门讨论此事件的维基百科公开页面,声称飞机是被乌克兰军队击落的。网络战的目的是控制电子信息空间,从而强加自己的观点,影响政治观点和舆论,呼吁国内外支持……

然而,很难确定这些攻击的主谋是独立黑客组织还是政府附属组织。当然,他们从未承认过,但据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网络安全专家丹尼尔·文特雷(Daniel Ventre)称,“克里姆林宫很可能是这些攻击的幕后黑手,乌克兰也是如此。” Cyber​​Berkout黑客组织据信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克里姆林宫的控制。

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网络战完全有可能,因为2007年,与俄罗斯关系紧张的爱沙尼亚也遭受了网络攻击,导致该国部分地区瘫痪。因此,如果俄乌危机升级,一场数字战争很可能演变成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战争。(《世界报》2008年12月报道)

灵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