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楚古屋

July 7, 2014 18:09

(Baonghean) - 我曾多次前往兴中乡(Hung Nguyen)的裴居(Bui Chu)和裴五(Bui Ngoa)。每次我都会想,这片被洪水淹没的低洼乡村,在官方历史上记载的无数个政治时期和世代中饱受贫困的困扰,是如何能够保留如此古老而宁静的风貌的。寺庙、宝塔、供奉佛陀、神明和名人的公社,以及供奉上帝的天主教堂……依然保持着乡村的和谐。

(Baonghean) - 我曾多次前往兴中乡(Hung Nguyen)的裴居(Bui Chu)和裴五(Bui Ngoa)。每次我都会想,这片被洪水淹没的低洼乡村,在官方历史上记载的无数个政治时期和世代中饱受贫困的困扰,是如何能够保留如此古老而宁静的风貌的。寺庙、宝塔、供奉佛陀、神明和名人的公社,以及供奉上帝的天主教堂……依然保持着乡村的和谐。

我和村长阮鸿泰相约有一天去裴朱村进一步了解爱国天主教知识分子阮长寿的生平。

工作让我坚持下去。今天听说裴珠村有一栋百年老宅,屋主几乎完好无损地保存着。我打电话给村长泰,他热情地告诉我再去看看,那栋房子“很有意思”,还被纪录片制片人选为“拍摄地”,用来拍摄阮长寿先生的生平事迹以及他的家乡!

从公社中心市场穿过裴珠村通往阮长寿墓的柏油路以他的名字命名。这意味着兴中公社是全省唯一一个以名人命名道路的纯农业区,也是一个纯农业公社。那栋老房子就位于这条路上。花园很大,绿树成荫,从古老的红瓦间隐约可见。以前,我以为裴珠村——兴中一村是个天主教村,老房子肯定是哥特式、文艺复兴式之类的西洋建筑风格……但事实并非如此!

村长泰带我们去拜见屋主。打完招呼,一位老太太从台阶上缓缓走下来,举止优雅温文尔雅,说很高兴有客人来欣赏这栋古宅。阮氏天太太今年70岁,来自宜芳(宜禄),在这栋古宅里做了50年的儿媳。为人儿媳,为人妻子,生儿育女,经历过低地战乱的惨烈和自然灾害……仿佛这栋古宅里仅存的一扇门,一排古砖,就足以让她珍藏记忆,安心地迎接未来的预感……

Ngôi nhà của bà Nguyễn Thị Thiên, xóm Bùi Chu, xã Hưng Trung (Hưng Nguyên).
洪中公社(洪阮)裴珠村阮氏善夫人的住宅。

我踏上石阶,赤脚踩着标有Francois(法国)的瓷砖,仰望上下梁、横梁、门槛梁、上梁、首梁、截梁……百年木纹,遵循越南稻作文明的古老建筑风格,赞叹祖先至今仍保留着几代文化的审美与“玩味”。

据田先生介绍,这栋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四室两厢林屋,是裴朱村最豪华的房子。在以前,农村很穷,农民的生活仅仅够糊口而已!村里有位行医的阮文黄先生,积攒了钱,到南丹行医,突发奇想,从一位生意衰败的富翁手里买下了一座已有多年历史的木屋,拆成木筏,顺着兰河漂流到边水,再溯荣河而上,经过芽黎运河,到达裴朱的干船坞……当时的“村大事”不用说,是在“保大三年”(1932年保大国王登基)那一年,阮文黄先生从裴朱村雇了几百人,挖了数英亩的稻田打地基,打了数万根竹桩做地基,还费尽心思从龟锦一带买来了风化了百万年的牛血色的莱岩,把地基垫高了近一米高。房屋的木质部分组装耗时半个月,最终完工耗时一季;屋瓦和瓷砖均从海防订购,石匠们也都熟悉当地风俗习惯,柱子必须简洁坚固,避免模仿寺庙和皇家官邸的风格……1935年,这座古宅竣工,在裴珠村破败的茅草屋中显得格外醒目。1954年,郎黄先生携全家迁往南方,将房子留给了弟弟黄文甲先生,也就是现在的陈夫人的岳父……甲先生继承了这栋房子,从事农耕,不顾生计的压力,悉心照料和维护这座古宅,仿佛是为了传承这份纯正而自豪的传统。当武元甲先生的儿子黄文兰先生(陈先生的丈夫,于 2003 年去世)时,尽管这所房子多次陷入困境,但即使人们出高价,他仍拒绝出售它。

几经战乱、自然灾害和洪水侵袭。房屋的现状略有改变,一些房间的墙壁和一些地砖已破损,需要更换,其余部分仍由武元甲的后人悉心保护和保存。西侧山墙从地基到屋顶几乎完好无损。屋檐延伸出去,遮盖着一个由百叶窗雕刻而成的小阳台,山墙的颜色如同百年老木,令人联想到先辈们手捧酒葫芦和诗囊,悠然地享受着清月和凉风,缅怀着同样居住在此的故人。房间的屋顶上,有一块“奇特”的瓦片,瓦片上有一个圆孔,凸出于整齐的红瓦屋顶中央,被认为是一个可以吸入新鲜空气的“呼吸孔”,至今仍完好无损,如同百年老屋的时光之眼。

住在隔壁的武元甲先生(他称阮天先生为“母亲”)的长孙阮文勇先生听说有客人来访,便邀请我坐在花园里的石桌石椅上,说道:“以前的房子里有一套独特的沙发,后来有些破败了,可以修复,但没有人带我们去。如果我们离开,我们会后悔的!”阮文勇先生说,1975年胜利后,郎黄先生捎来信说,花园的那个方向埋着三罐启定钱币……后人得知后,一致同意不再挖掘或寻找,以保护房子的精神能量。

后代有时间植树造景,保存郎皇先生用心建造的古屋神圣古老的精神。阮文勇先生说,有时会有游客前来欣赏古屋,他们感到很高兴。但我们可能更高兴,因为在今天忙碌的生活中,仍然有像他一样的人,像田女士一样,懂得如何忽略数千亿越南盾的利润和古屋买卖的喧嚣,只为守护家园的骄傲,保留那些虽小但持久的快乐,并不断使其价值倍增,就像我们今天下午来到这里时的感受一样——裴珠村,爱国改革家阮长寿挚爱的故乡!

山姆·坦普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