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家阮文敦:永远的爱
(Baonghean) - 阮文敦从河内大学物理系的一名学生成长为一名军人、军事记者、文化工作者......但他以触动人心的歌曲在音乐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例如:“Tham Bua 节日之夜”、“祖国长沙,黄沙”......
![]() |
音乐家阮文敦 |
我在一个冬日的午后遇见了他,书房里摆满了吉他、小提琴、曼陀铃、独弦琴,还有一支曼妙的蒙笛。轻快的琴声和旋律带来一丝温暖,驱散了寒冷的天气、北风和细雨。他的头发已白,但眼神里依然流露出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之声的热情。手指在琴键上滑过,他停顿了一下,说道:“或许是父母给我取的阮文敦这个名字影响了我的一生,七八岁的时候,我就喜欢弹琴唱歌,可以整天坐在独弦琴旁而不感到无聊。后来,无论握着笔还是枪,我都离不开乐器。从那时起,我大胆地谱写音乐,记录我的情绪,记录我灵魂的波动……”
音乐家阮文敦1949年出生于义禄县义安乡(现荣市),其父是抗法战争中牺牲的烈士。高中毕业后,阮文敦考入河内理工大学物理系。1972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国家发出青年参军总动员令。学生阮文敦暂时放下手中的笔,参军入伍,为保卫祖国而战。在军队服役期间,阮文敦曾担任九军报宣传员、记者等职务,参加西南地区的战斗。之后,他被调到四军报,历任副社长、军区文化馆馆长,直至2005年以中校军衔退役。此后,他担任省退伍军人协会宣传部干事,主要负责协会会刊。2001年,他被接纳为越南音乐家协会会员。
阮文敦自幼酷爱音乐,但由于工作繁忙,直到在第四军区文化馆工作后才有机会专注于作曲。因为这既是一份专业工作,一份责任,更是艺术家内心的“指令”。也只有那时,他才有时间去探索、研究和筛选积累的素材,让灵魂深处的情感之声,凝结成悠扬的、跌宕起伏的日常生活。他的第一首作品是《白云飘落田野》,改编自高平岱族姑娘赵氏梅的诗。这首歌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在前辈音乐家和朋友的鼓励下,阮文敦在音乐创作的道路上更加大胆自信。
阮文敦是一位成年军人,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穿着军装,他的作品常常以歌颂军人、歌颂战友情谊为主题。关于这方面的代表作有:《绿色战舰古古》(2005年荣获国防部嘉奖)、《老兵相见》和《老兵的回忆》。《老兵相见》改编自越南诗人越隆的诗,歌词温暖,旋律轻快,充满英雄气概。这首诗被归类为“与岁月同行的歌曲”,歌词温暖,旋律轻快,充满英雄气概:“老兵相见,一段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故事/白发犹如昨日/悲喜交加/平凡的生活充满痛苦/多年的回忆/如今都去哪儿了/士兵们忘记了自己/……紧紧握住手,誓要守护旧时的回忆/温暖的战友情谊。”
![]() |
音乐家阮文敦与歌手谈论歌曲《祖国长沙,黄沙》。 |
除了歌颂军人情谊的主题,音乐家阮文敦也创作了歌颂祖国的歌曲,歌颂艰苦困苦却又深情厚谊的故土。阮文敦的《祖国中部》一曲令乐迷们叹为观止:“祖国中部赶集,阳光把扁担的两端压弯/脚印埋进沙地,山坡上开满了苦涩的仙人掌花/……祖国中部/母亲用扁担的两端抚养孩子,希望孩子的腿脚强壮,岩石柔软……”。这番感慨,是对祖国中部人民勇敢、坚韧、充满活力的品质、精神和气概的热情而优美的诠释。每当歌声以其傲人的旋律响起,便触动着在老挝风沙白沙之地出生和成长的人们的心弦。记者兼摄影师陈鸿曾说,《越南中部祖国》的歌词是可以“捕捉和把握”的,意思是歌词富有意象,生动活泼,富有思想性。阮文敦以自身的人生经历和学识,用另一种声音歌颂祖国,留下了值得敬佩的独特印记。
![]() |
音乐家 Nguyen Van Don 的歌曲“Dem Hoi Tham Bua”的歌词。 |
和许多越南人一样,阮文敦的心思思念着远方的大海,那里有波涛汹涌的神圣岛屿。后来,他读到了邓飞庆的诗句,找到了和谐,并决定为自己的诗歌谱写音乐,为诗歌插上翅膀,飞越数百万颗在波涛汹涌的大海面前悸动的心。歌词永远闪耀着不朽的信念:“海鸥的翅膀,成群的鱼儿,将头转向越南的土地/黄沙的祖国像波涛般激昂地拍打着海岸/啊,越南,千百年来的人文精神/……这些岛屿回应着祖国的召唤/手牵手,流淌着洛洪的血液/不向侵略者妥协/披着国旗,我们的心灵更加坚强/啊,越南!我们的生命献给长沙/啊,越南!我们的生命献给黄沙”(《祖国长沙,黄沙》)。
阮文敦年近65岁,依然热衷于宣传工作,每天接收新闻报道,编辑、印刷和分发老战士协会的通讯。他还花时间收集和整理资料,出版传统文献,创作歌颂党、敬爱的胡伯伯、祖国和国家的歌曲……
丛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