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仿巴楚季节

January 18, 2015 17:34

(Baonghean) - 西山乡(Ky Son)的班鲁青(Ban Lu Thanh)坐落在一座终年云雾缭绕的高山上,险峻难耐。这里居住着50多户苗族家庭,他们的生活正因年轻人的勇气和决心而改变……

从芒县镇到西山乡中心(会江三村)的道路长约10公里,蜿蜒曲折,沿着蜿蜒的山坡蜿蜒而行。这条路已经铺好了,所以交通相当便利,骑摩托车只需20分钟左右即可到达。那是一个周末的下午,我的朋友、乡团委书记穆巴楚邀请我:“我现在要回鲁清村老家,请你跟我一起去了解西山苗族人民的生活。” 我们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Mùa Bá Chư (phải) thăm trang trại của Mùa Nỏ Súa.
巴楚季(右)参观诺苏阿季的农场。

回到山河村(Ta Ca),拐进一条小路,Mua Ba Chu 先行送客人们回家。这个季节的奇山村仿佛被云雾笼罩。伴随而来的是刺骨的寒风,寒意凛冽,如同万针扎入肌肤。雅马哈摩托车挂着一档,全力上坡,但有时还是会“力不从心”。一边是巍峨的高山,另一边是万丈深渊,有些路段只有40厘米左右宽,如果遇到对面驶来的摩托车,会非常艰难。下面有一段是田野,有很多被砍倒的树桩直立着,还有一段路需要穿过一座横跨溪流两岸的小桥,桥面摇摇欲坠。我们小心翼翼地开着车,脚踩在地上,以防万一。

过了一条大溪,朱先生停下车说:“还没走到一半呢,从这里到村子还有好多陡坡,得停车降降温降温。” 说实话,要是一开始就知道路这么长这么颠簸,我们肯定就改变主意了。朱先生说,这条路以前只是鲁青村人去村里走走,或者扛着货物去孟县集市卖的小路。后来摩托车普及了,很多村民都攒够钱买了摩托车,村里就动员人力把路修平,让摩托车通行。但要想在这条路上开好车,必须技术娴熟,熟悉每一段路的特点,远道而来的人必须手脚稳,开车时必须时刻小心。

骑着摩托车艰难地走了将近两个小时,终于到了鲁清村。村里水泥瓦片盖的房屋隐隐约约地矗立在森林深处。伴随而来的是会谷河和会仁河潺潺的流水声。鲁清村很安静,大多数房屋都关着门,人们在田里劳作,或者还没有从田里回来……

Đường về bản Lữ Thành  (Tây Sơn - Kỳ Sơn).
通往 Lu Thanh 村(Tay Son - Ky Son)的道路。

穆阿巴楚的家在村子尽头,要爬一段陡坡才能到。楚的妻儿在田里干活,天快黑了,他们还没回来。楚进田里摘玉米喂鸡,然后打扫房间。一会儿,楚的妻女回家了。楚轻轻地从妻子背上接过沉甸甸的篮子。他们一周只见一次面,因为楚平时在外打工,路途遥远,白天回不了家,只有周末才能回家和妻儿一家团聚。晚饭后,楚的女儿独自坐在书桌前。穆阿巴楚坐在她旁边,辅导她做作业。由于这里没有电网,所以灯光昏暗,只能用小型水力发电。鲁城的夜晚非常安静,可以清晰地听到夜莺扑翅的声音、大森林的风声和溪流的潺潺声……

一个寒冷的夜晚,楚木巴起床生火,烤着妻子下午带回来的玉米,并邀请客人们过来吃饭聊天。楚木巴讲述了他和鲁清村村民的人生经历。他出生于1981年,高中毕业后就去服兵役,在马特岛驻扎了三年。多年的军旅生涯让他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楚木巴的朋友们服完兵役后,各自选择了不同的职业道路。有的去了南方打工,有的则留在大城市寻找发展机会。对于楚木巴来说,他从一开始就决定回到自己的村庄,回到自己的家乡,回到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回到依然艰苦的生活。

年轻人满怀梦想,雄心勃勃,穆阿巴珠也不例外。他总希望能为家乡摆脱贫困落后贡献一份力量。因此,当选为乡团委副书记后,他便跃跃欲试。这位蒙族男子认为,这是一个扩大交流、学习经验、提升知识面的机会……穆阿巴珠自2013年起担任乡团委书记。肩负更高的责任,意味着要不断提升知识面,不断学习,出色地完成好交给的任务。他报名参加了芒县镇法律大学周末的兼职学习班。再过不到一年,他就要拿到大学文凭了,这是鲁清村蒙族人民毕生的梦想。

穆阿·巴楚走访了不少地方,参加了培训班,读了不少报刊,看了不少电视,他意识到鲁城发展农业经济有很多优势。由于山地丘陵广阔,畜禽养殖可以自由发展。问题在于资金、技术和勤奋。政府随时准备为经济发展、消除饥饿和减贫提供资金支持。书籍和报纸上可以找到相关技术,现在有很多指导畜牧养殖技术的书籍和报纸,农业推广人员也随时准备提供帮助。至于勤奋和吃苦耐劳,苗族人身上就有很多。作为苗族子弟,他比任何人都更了解苗族人的特点——他们总是重视“展示”而不是“倾听”。因此,他决定先做起来,让人们看到并效仿。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去森林里砍伐竹子,在会仁溪旁围起一大片区域,然后向朋友借钱,买些牛、黑猪和黑鸡来放牧。几个月后,农场的效益初现:鸡长得很快,卖了数百万越南盾。猪也长得很好,一些芒县的人来收购,但都等它们长大了才卖。牛也长得肥壮,有人出价几千万越南盾。这时,朱先生决心动员大家,首先是工会会员和年轻人,发展农场经济。许多人决定效仿穆阿·巴·朱先生。

第二天早上,朱总带我们参观了村里工会会员和青年们的一些农场。首先参观的是穆阿·诺苏阿(Mua No Sua)的农场,农场位于山坡上,用围栏围起来,猪、鸡、鸭在里面觅食,几头牛在悠闲地吃草。苏阿分享道:“学习朱总的做法,我大胆地发展农场。相比种地,种地更健康、更高效。明年我大概能还清所有的银行贷款,然后盖新房子,添置家具。”目前,穆阿·诺苏阿拥有10多头牛、20头猪和数百只鸡鸭,每年收入7000万到8000万越南盾。虽然收入不如穆阿·诺苏阿多,但穆阿·巴拉(Mua Ba La)每年也能从农场经济中获得5000多万越南盾的收入。

农忙季节和农闲季节过后,其他成员也大胆地开展农事活动,以消除饥饿,减少贫困。巴楚(Ba Chu)的农忙季节非常有趣,他热情地向大家传授农事技巧、畜禽饲养技术以及农耕基础知识。不仅成员和年轻人,几乎所有鲁城(Lu Thanh)人都向楚学习农事,全村人都争相前往会仁溪(Huoi Nhan)发展畜牧业,开展农事活动。迄今为止,鲁城已拥有40多个规模不一的畜牧场,其中大多数都提高了效率,为改变这个偏远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做出了贡献。

跟随穆巴楚,我们拜访了村长穆忠波和村长穆赛错。鲁青村的两位“村长”讲述了普隆山脉周边苗族人民的生活。特别是自从开展农业经济以来,生活发生了变化,不再像以前那样自由迁徙了。2013年,只有一户人家去老挝,2014年就没了,以后肯定不会再有人有这种意向了。老波老实说:“我们村很感谢楚,他是个干部,经常出去,学习很多,所以肚子饿得厉害,经常回来帮助村民。鲁青村人都为他感到骄傲!”

离开鲁城,我们始终相信,这里苗族人民的生活会不断改变,不断进步。因为这里有像穆巴楚一样,充满活力、充满热情、敢想敢做的年轻人。

文章和照片:祥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