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谚语

February 28, 2015 10:25

(Baonghean) - 在源远流长的文化和民间音乐艺术中,安城被称为“维族民歌和延族民歌的摇篮”。一代又一代,安城村社始终珍视、保存和传承着对维族民歌和延族民歌的热爱——这是祖国的文化遗产,将永远存在,永远回响。

Buổi luyện tập của CLB Dân ca ví, giặm xã Phúc Thành (Yên Thành).
Phuc Thanh 公社(Yen Thanh)Vi 和 Giam 民歌俱乐部的练习课。

安城是一片古老的土地。安城的村社社群世世代代,以对村庄和邻里的爱、勤劳和对爱的渴望,团结在一起,克服自然灾害、敌人和困难。安城人民的劳动和求生欲望,孕育出了神奇、甜美、深情、深沉的维语和延语民间旋律。

据资深艺人介绍,安城县每个村寨都会唱维族和延族民歌。这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如同永不干涸的丁河般源远流长。维族和延族民歌的旋律,无论经过多少代人的传承和时代的变迁,始终保持着生命力。

在安城,无论男女老少,都能流利而甜美地唱起渭、夷民歌,令人心动不已。来到安城,就等于来到渭、夷的土地上。这片土地上,民歌质朴质朴,却又饱含着辛勤劳作的淳朴农民的情怀。他们用充满激情的歌声,倾注着对人民、对祖国、对祖国、对劳动生活的热爱。如今,稻田里的渭、夷民歌愈发丰富多彩,成为安城人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尤其是在春节期间……

安城县文化中心主任邓维雄表示:“为了传承和发展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安城县文化中心于2009年指导成立了维族和岩族民歌俱乐部。目前,该县共有5个维族和岩族民歌俱乐部,分布在福城、同城、元城、宝城和合城等乡。

每个俱乐部吸引25至30名参与者。俱乐部活动的核心是文化中心的工匠和专业人员,他们直接来到每个俱乐部进行指导和练习。运营成本由区和乡镇文化中心资助。此外,我们还深入基层,发掘和培养有才华的年轻一代。同时,我们逐步将民歌带入学校,并发展更多的俱乐部。

目前,安城乡维、岩民歌不仅在农村发展,也已传播到社区。2012年至2014年,在省级维、岩民歌社举办的歌会上,福城、同城、元城三个乡的维、岩民歌社屡获殊荣。

目前,安城有四位民间艺术家被国家授予“民间艺术家”的荣誉称号,他们是“活着的人类瑰宝”,世世代代传承和传承乂族民歌和琴歌。他们是民间艺术家潘世披、陈国明、阮景山(同城)和梅竹、国子(万城)。

通过与安城民间艺术家的接触和交谈,我们了解到,他们血液中流淌着对渭、夷民歌的热爱。这些艺术家仿佛从渭、夷民歌中诞生,毕生追寻这些民歌,四处奔波,守护、珍视并传承人类文化遗产的火种。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和盛乡的民间艺术家潘世披(1948年出生)。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为乡镇和县的艺术团教授歌唱和排演民间戏剧。如今,他已退休,但仍受乡镇和县领导的邀请,在维族和延族村庄举办艺术活动,并建立民间俱乐部。不仅如此,潘世披还在学校免费教授民歌。他坦言:“我这样做也是为了把维族和延族民歌的‘薪火’传承给年轻一代。”

追寻民间艺人潘世披的足迹,我们来到同城乡的维、岩歌社。十二月初(马年),人们正忙于插秧,但入夜后,同城乡的维、岩歌社依然热情地练习着维、岩歌,歌声依然回荡在乡间宁静的月光下。

俱乐部主席阮氏胜女士(45岁)说道:“俱乐部的成员都是农民。我们怀着对艺术的朴素热爱加入俱乐部。我们愿意放下农活,把孩子留在家里,去实践为人民服务。当我们站在舞台上时,我们会忘却一切,融入我们的角色。迄今为止,俱乐部已在义安省和河静省的维军民歌比赛中赢得了许多奖项。”

我们走遍了安城稻米之乡的众多村庄,每到一处,都能听到维族和詹族的民歌,它们甜美深沉,动人心弦。这些民歌流传甚广,让人们感受到义安省的文化底蕴、人杰地灵的圣地和独特的魅力……

Tien Dung(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