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岛,守护海边的和平
(Baonghean)——经历了漫长抗战岁月的马特岛,以其“永不沉没的战舰”之名,成为国家引以为豪的宝岛。1973年1月,党和国家授予马特岛“武装部队英雄”称号,这充分证明了马特岛官兵在枪林弹雨的残酷岁月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在和平时期,保卫岛屿的士兵们的火炮时刻待命于前线……
![]() |
马特岛混合营的士兵正在进行战斗训练。 |
十二月初的一天,在惊涛骇浪和岁末雨水的吹拂下,军舰颠簸了一个多小时,雄伟壮丽的马特岛出现在眼前。岛的形状雕刻着马特岛混成营官兵方阵,庄严的队伍在码头上排成一排,迎接大陆来客。
像许多次来到岛上一样,我们都想去参观瞭望塔——岛上战士们守护海天的哨所,以及那些铭刻着英雄岁月的遗迹。在前往12.7毫米炮连的途中,我们在路边的一座纪念碑前停了下来,上面写着:“1965年8月17日,张文恕、阮玉灵、范文禄和护士胡士洲(英勇作战)的全连被火箭弹击中,坠入战场。他负伤,机枪腿被打断,胡士洲用他的尸体当了机枪架。全连战斗到最后一刻,击落了一架美帝国主义的AD6飞机,创造了纪念八一九的丰功伟绩。” 这座岛屿已成为祖国海天一色的坚不可摧的堡垒。在战斗中,许多同志秉持着“誓死为国,誓死为民”的精神。范红秋烈士身负重伤,身上数十处伤口,躺在手术台上长达9个小时,依然乐观自信,一声不吭,在弥留之际,他写下了自己的决心:“如果我不能再拿起枪直接和美国人打,那么党就让我拿起笔和美国人打……”如今,这句不朽的话语被安放在第四军区博物馆的传统房间里。这本保存了40多年的战斗日记,庄严地保存在传统的柜子里,依然留着未褪色的墨迹,依然沾染着硝烟、汗水和鲜血留下的手印。“纪念碑上刻着的9位烈士的名字,还不是全部。当和平到来时,在巩固和建设岛屿的过程中,还会有更多的战士倒下。”岛长阮青水上尉沉痛地说。
马特岛官兵英勇顽强的精神,被铭刻在他们身上:击沉14艘军舰,击落击伤15架各型飞机,抢救3101艘民船,拯救137名遇险渔民的生命。1973年1月11日,马特岛荣获“英雄”称号,这更让岛上官兵倍感光荣、自豪,也更加坚定了保卫祖国的信心。多年来,马特岛的功绩日益彰显,共获得两枚军功勋章,其中最崇高的功绩莫过于维护了第四区海空和平。
军事专家认为,马特岛地理位置优越,地势险要,是维护中北部海岸和平的“眼睛”。1963年3月31日,经过4天的渡海,第324师第32连抵达马特岛,守护祖国的海空安全。在抗美救国战争中,马特岛担负着抵御敌军空袭、从义安省和河静省海路登陆的任务,同时还负责保卫和运送物资和武器到南方战场,对抗美军。当美帝国主义开始进攻北方时,马特岛成了焦点。在这场毁灭性的战争中,美军对马特岛发动了400多次袭击,岛上官兵顽强抵抗,顽强抵抗。
在东海“风雨飘摇”的日子里,在长沙群岛的同志们日夜坚守岗位的地方,马岛混合营官兵依然紧握枪械,肩负着保卫祖国天空和海洋的重任。陈文草上尉政委表示:“面对复杂的东海形势,岛屿指挥员严格遵守读报、看电视、发布每周新闻的制度。特别是,该单位配合宣传部(政治部)组织发布有关东海局势的时事新闻、我党和国家关于解决东海问题的观点。岛屿指挥员严格落实指挥值班、值守、战斗值班、防空值班和关键信息值班制度。同时,密切配合门罗-滨水边防站、第二中队(省边防司令部)、第一海警局、农业与农村发展厅水产资源保护分局等部门,掌握并严格管控辖区内海洋和岛屿的局势。”
为了在新形势下始终保持主动,末岛官兵定期进行战备训练,确保出色完成岛上士兵的任务。三排排长、中尉劳巴图(南勤乡奇山)透露:“我从南勤边境来到这里当守岛士兵,一直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只要祖国需要,我就去任何地方。面对东海复杂的局势,这一使命更加明确。”
除了守护海上和平的神圣职责外,马特岛官兵们用汗水和心血,把马特岛打造成了生态岛,有人说它是“库阿罗”旅游区的“空气调节肺”。从岛上静静伫立的灯塔站望去,依偎在岩石和咆哮的海浪旁,散落着岛上士兵排扎实的营房。在部队里,随处可见在大炮和营房周围咯咯叫的鸡,以及在树荫下悠闲躺卧的圆肚猪。菜园里,一些年轻的战士正在给蔬菜浇水。岛长阮青翠上尉说:“岛上生产高度集中,满足并改善了岛上官兵伙食对蔬菜和粮食的基本需求。每个单位定期饲养3-4头猪、20只鸡、20-30只羊和9-10头牛。各种蔬菜始终供应充足。”
此次巡岛,省军区副政委阮春甲大校说道:“马岛是义安省海浪尖上的哨所,岛上的枪炮严阵以待,义安省从海上就很平静。”大校的话语在海浪中回荡。岛上的战士们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他们紧紧握着枪,坚定地站在海浪的最前线,守护着祖国的海天和平。
陈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