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文化的守护者

December 7, 2014 15:37

(Baonghean)——说到归合乡周光乡孔村的梁越泰先生,村里和乡里的泰族人人皆知,因为他的文章和小说深刻深刻,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泰族人民的生活和文化。他的作品为当代和后代传承泰族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Ông Lương Viết Thoại.
梁越泰先生。

他倒了一杯香气扑鼻的槐花茶,说道:“喝杯茶暖暖胃。”他热情友好的语气,足以让我心生暖意。我抿了一口茶,环顾四周,小小的三居室,家具摆放得整整齐齐。两个儿子都已成家立业,远道而来,家里只剩下老两口。他已年过六旬,退休已久,但军人的作风仿佛已深入骨髓,清晰地体现在他的言谈举止中。

16岁那年,泰族少年梁越泰背井离乡,追随祖国的神圣召唤。在第四军区22团训练一段时间后,梁越泰被调往治天军区,担任顺化特种兵团团长,驻扎在香茶C2点。顺化市解放后(1975年3月26日),梁越泰在谅山学习外语,后进入河内大学学习历史。毕业后,梁越泰在为《军报》做记者的同时,被派往国防部政治军事学院学习新闻专业。毕业后,他被分配到芽庄海军司令部工作,日夜随波逐流。从新兵到政治干部,梁越泰在军队服役期间,参加了许多重大战役,始终保持着业余写作的习惯。军人的悲伤、喜悦、憧憬,甚至忧虑和思念,都通过每一篇文章传达出来。他的诗歌和文章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陆军、海军和妇女报刊上。这份热爱,仿佛成为了一种自然的需要,一种自然的命运。

他经常幽默地向朋友和同事解释“泰谭”这个笔名,意思是“倾听”,他写的东西必须是建设性的、启发性的、有教育意义的……但这个笔名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他与一位来自承天顺化省的记者在治天战场浴血奋战的记忆。40多年过去了,那位记者烈士的形象仍然让他坐立难安。当时,他在顺化特种兵团工作,任务是引导一位笔名泰谭的记者去郊区的田野。路很长,背上的木薯筐塌了,泰先生停下来扶住,并告诉记者继续走,他会追上来的。大约十分钟后,一阵剧烈的枪声响起,天地仿佛都暗了下来。那位旅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强忍着痛苦,继续他的使命。直到现在,他仍然自责:“要是他没让他先走就好了”,尽管他比任何人都明白,战争中生死的界限非常脆弱。从那以后,Thoai先生的精神子女们都以Thai Tam为笔名,以表达深深的感激之情。Thoai先生曾多次回到昔日的战场,凭借着自己收集到的一点线索,寻找那位记者烈士的家人,但至今仍未找到。他给我读了一首诗《为Thai Tam哭泣》,突然失声,眼睛眨巴眨巴,仿佛在掩饰自己的情绪……

Lương Viết Thoại (thứ 2, phải sang) tại Lễ hội Mường Ham.
Luong Viet Thoai(右二)在 Muong Ham Festival 上。

回到家乡后,他积极参与基层工作,并于1995年至2000年担任孔村村长。当时正值义安有色金属公司进驻并开始开采矿产。传言说,哪里挖到贵合,哪里就有锡矿。于是,当地居民和各地民众蜂拥而至,砍伐树木,挖空森林。家乡孔村的森林被伐木工人破坏,许多古树被砍伐殆尽。泰先生感到自己如坐火海,束手无策。他突然想到写一份报纸,呼吁当地政府介入。他的文章《孔村森林里的泪水》成为警钟,促使当局迅速介入拯救森林。这也是他投递给义安报的第一篇稿件。从此,泰心这个笔名因其关注时事、表达简练、论证严密而尖锐的特点,为读者所熟悉。从那时起,他一直积极写作,并将作品寄往各地。泰心不仅是一名新闻工作者,还是义安省文学艺术协会会员、义安省摄影与新闻俱乐部会员以及越南少数民族文学艺术协会会员。他创作诗歌、小说、文章,并研究民间文化……在各个领域,他都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他认为自己很幸运,很幸运出生并成长在泰国文化的摇篮里,拥有强烈的认同感,很幸运能在大学里得到敬业的老师们的良好民俗文化训练。因此,在研究过程中,他既能宏观地看待民俗文化,又能把握每个地方习俗的微观。他满怀热情地研究泰国的民俗文化,就像一个孩子孜孜不倦地回到祖先和根源,去尊重、珍惜和保存。九个村庄和十个芒族的溪流小溪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村民们像家人一样尊敬他。独特的传统文化,野性雄伟的自然美景,或是棚屋村落的宁静,村民们的开放心胸……仿佛都能将艺术家的灵魂引入其中,让他忘记漫漫长路的艰辛和困难。

旅途劳顿,际遇纷纭,但十多年来,一位在溪边授课的泰国妇女的形象始终萦绕在他的心头。那次,他去Chau Thai公社采访植树活动,回来的路上,看到几个孩子在采摘像马一样的花——这是这里山区特有的花,小小的,黄色的。他停下车去问,孩子们说,他们是来摘花送给老师的。他很惊讶,在这片茂密的森林和群山之中,竟然没有学校,怎么会有老师呢?他把车停在路边,跟着孩子们去找老师。溪边,一间简陋的教室摇摇欲坠,用树干搭成的木板让他感到心酸。原来,这位“特教老师”跟随丈夫来到田间地头,看到孩子们无法上学,便自告奋勇地搭建了一间小屋,用来教孩子们读书写字。上世纪90年代,泰国女性识字率不高,但这位女性却大胆地开办了教学班,让他感慨万千。他深爱孩子们,也同样感激这位女性的善意。他决定写一篇关于这位“特殊教师”的文章,标题为《花语》……

他的家乡日新月异,他欣喜若狂,却又忧心忡忡。看着正在成长的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兴趣索然的不多,有些人甚至不会说泰语,泰国的民歌民舞也逐渐消逝,他感到难过。他从书架上拿出历史小说《天守同列》,签名递给我,并告诉我:“不要用京族文化来解释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如果你想更多地描写义安省西部少数民族的文化,包括泰国人的文化,可以参考这本小说。”他的《天守同列》被义安省文学艺术协会录用,并获得了A级(2010年10月)。看似枯燥的历史文献,在他的笔下变得柔和温润,将这里人们的风俗习惯和日常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泰国人的传统文化。捧着这本厚厚的书,我才明白,作为一名艺术家、一名研究者,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泰国族裔子弟,他为此付出了多少心血和热情。

外面雨一直下,天气很冷。但梁越泰先生的真诚让我感到温暖。我突然想到,梁越泰先生的热情和热忱,正是在现代生活的喧嚣中,点亮传统文化之美的火焰。

阮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