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竹藤编织的可持续发展

April 18, 2015 09:33

(Baonghean)——竹藤编织是义安省农村居民的传统职业之一,为1.3万多名工人创造了就业机会和收入。尽管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但竹藤编织行业正呈现出令人鼓舞的改善迹象。

作为2005年被省政府评为手工艺村的亮点之一,琼田乡(琼吕)同文手工艺村已逐渐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并在藤竹编织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此时来到村里,我们看见老人和孩子们忙着劈藤编竹的景象,因为此时正是农闲的季节,天气也开始转暖。巧手制作的篮子、灯笼盘、托盘等编织精美的工艺品悬挂在房屋和院子里。目前,同文手工艺村有近250名从业人员,分布在6个村,他们的技术水平都相当高。

Sơ chế nguyên liệu tại Công ty Đức Phong.
Duc Phong 公司的原材料加工。

手工艺村管委会主任陈氏莱女士说:“村民们制作的产品都由企业以相对稳定的价格收购。手工艺收入加上农业生产收入,缓解了村民的生活困难。近年来,全村已有50户脱贫致富,30户脱贫致富,其中15户不仅脱贫致富,还成为当地富裕家庭。为了提高技能,村民们纷纷报名参加企业或职业培训中心举办的培训课程。2014年,共举办4期职业培训班,120名学生参加。”目前,琼吕县共有12个竹藤工艺村,从业人员4000余人,2014年总收入达84亿越南盾。

在桂峰县仙峰乡,纳扬(Na Nhang)藤盘制品被评为该省典型的农村工业产品。村支书Moong Thai Duong介绍说:“目前,纳扬有55户人家从事这一职业。人们通常编织藤盘、藤椅、藤篮……每件藤制品的价格在20万至30万越南盾之间。对于需要精细和大尺寸的产品,价格超过100万越南盾。每周,来自桂州(Quy Chau)和桂合(Quy Hop)的商贩都会来进口藤制品,因此产量也相当稳定。” 同时,仙峰乡昆村也是历史悠久的藤编行业,有53户人家从事这一行业。魏清孝先生是从事该行业近30年的人士之一,他分享道:“除了在田间劳作的时间外,我们家还有5个人从事该行业。这是一份副业,但却是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

在经营方面,通过德风公司(荣市)了解到,该公司70%以上的产品出口到34个国家,特别是德国、美国、西班牙、日本等高需求市场。该公司是与省内手工艺村对接的龙头企业,不仅销售产品,还为村民提供原材料和技术指导。目前,企业有70名员工,分别来自原材料加工、设计、施工等部门,月薪为250万至350万越南盾。德风公司、胜利合作社(安城县)和芳英公司(琼吕县)的合作被视为藤竹编村产品销售领域的“三足鼎立”之势,为稳定藤竹编村民的产品产量做出贡献。

截至目前,全省共有43个藤竹编织村,从业人员超过1.3万名,其中正式工3700名。2014年,藤竹编织收入近850亿越南盾。大部分产品已达到精良水平,并出口到世界多个国家。然而,由于原材料和产品产量不足,藤竹编织行业目前面临困境。前风乡(Que Phong)副主席阮廷剑先生表示:“过去人们只需前往南宁(Nam Nieng)森林或行地(Hanh Dich)、统秋(Thong Thu)、同文(Dong Van)等地的山区就能找到藤条,但现在他们必须打包三天才能找到藤条。面对这种情况,2011年,该乡试点向6户农户提供了2000多株藤苗,但由于种植在园地里,导致藤条无法生长。原材料阶段的困难是目前藤条种植业面临的一个难题……”

在产品输出方面,过去全省有10多家企业为藤竹编村供应产品,而现在只剩下6家,而且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适应能力较弱,对市场波动的反应速度较慢。谈到该行业目前面临的困境,德风公司董事长泰大风先生表示:“要想让藤竹编产品畅销,除了产品质量,设计和技术设计因素也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出口到欧洲等要求严格的市场时,企业必须遵守一系列严格的规定。”

因此,必须不断提升技能,而我们的劳动力主要把这当作淡季的副业,所以大多数人没有投入资金提升技能。另一方面,原材料只有在旱季才比较丰富,但订单全年分布均匀,要求企业有足够的储备。虽然投入材料在增加(前几年竹笋价格为1300越南盾/公斤,现在已经涨到5000越南盾/公斤),但产出价格上涨缓慢,因此企业也面临诸多困难。

乐施会赞助的“扩大藤竹价值链发展及扶持贫困少数民族”项目自2013年起在昆强县、祥阳县、归州县和桂峰县四个县实施,为藤竹工艺带来了希望。项目总投资130万美元,实施近两年,已有3500多户少数民族家庭参与到藤竹价值链的发展中。各县建立了6个苗圃,培育了60多万株树苗;新种植了50公顷藤树。在工人职业培训方面,劳动荣军社会事务部、合作社联盟以及各县农业部门也为注册学员举办了多期职业培训课程。然而,藤竹工艺的发展仍需继续出台扶持政策,举办展会,并将产品推向国内外市场。如果将以上问题结合起来并落实好,将是竹藤编织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清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