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领袖
(Baonghean) - 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关键的时期,在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的卓越领导下,苏联红军彻底战胜了法西斯主义。苏联红军的胜利不仅将人类从阿道夫·希特勒发起的法西斯主义的野蛮、残暴和极端主义中拯救出来,也鼓舞了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奋起解放自己的民族。70年过去了,尽管人们对当时苏联的领导方式仍然存在许多不同的看法,但不可否认的是,斯大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英勇事迹,他是一位永垂不朽的象征……
斯大林于1878年出生于俄罗斯帝国第比利斯省哥里市(现格鲁吉亚的一部分)的一个鞋匠家庭,本名约瑟夫·朱加什维利。10岁时,约瑟夫进入一所神学院学习俄语,那里的格鲁吉亚学生学习俄语。16岁时,约瑟夫获得奖学金,进入第比利斯的一所格鲁吉亚东正教神学院学习。然而,1899年,他因错过期末考试而被迫辍学。根据神学院的记录,他无力支付学费,被迫退学。
在此期间,约瑟夫阅读了列宁的著作,并加入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离开神学院后,约瑟夫在一家气象局兼职做文员。1903年,他加入了布尔什维克党,并取名为“斯大林”,意为“坚强如钢”。他的俄语全名是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1912年初,在全俄社会民主工党第六次代表大会上,斯大林当选为党的中央委员会委员。
![]() |
一位老人手捧印有约瑟夫·斯大林照片的日历,观看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克里米亚塞瓦斯托波尔发表演讲的电视直播。 |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胜利,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沙皇专制制度被推翻。根据临时政府的命令,政治犯被释放,斯大林返回首都圣彼得堡。1917年2月,斯大林被任命为党中央主席团委员和苏联著名党报《真理报》编辑部委员。1917年7月,斯大林当选为党中央政治局委员。1917年十月革命期间,斯大林是党中央为领导起义而设立的革命军事机构的成员。
十月革命后,斯大林任人民委员会(革命政府)民族部人民委员(民族部部长)。在国内战争和反对外国军事干涉期间,他也是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22年4月,斯大林当选为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并一直担任该职务直至逝世(1953年)。30多年来,他一直担任苏联共产党最高职务,尤其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直至战争结束(1939-1945年)以及同样激烈的冷战开始。但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日益强大,并逐渐成为世界超级大国之一。
回顾苏联军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击败阿道夫·希特勒率领的装备精良、装备先进的纳粹军队的伟大卫国战争。希特勒从一开始就怀有吞并世界的野心,他派兵占领了莱茵兰,并于1938年吞并了奥地利。奥地利被德国吞并后,希特勒又要求获得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
此时希特勒的野心已昭然若揭,斯大林向英法两国提议搁置双方矛盾,结成同盟以阻止希特勒,但遭到两国拒绝。直到德军进攻波兰,英法两国才被迫宣战,因为两国此前曾签署过同盟协议。然而,凭借着一支配备现代化武器、纪律严明的军队,希特勒很快便控制了战场。阿道夫·希特勒及其将领统帅部队,向苏联边境国家发动进攻。1941年6月,德国突然撕毁与苏联的互不侵犯条约,发动了规模庞大的进攻计划——“巴巴罗萨行动”,330万德军和60万藩属国军队意图在年底前占领莫斯科,苏德战争由此拉开序幕。
最初,由于兵力和作战手段远逊于德国,法西斯军队占据上风。然而,在斯大林元帅的指挥下,苏联红军凭借正义与勇气,逐渐夺回了优势。尤其是在纳粹德国在斯大林格勒(现伏尔加格勒)战役中失利之后,更是如此。后来,历史学家将这场战役评定为苏联在二战中迈向胜利的第一步。
而斯大林格勒战役失败后,德军不仅未能恢复元气,更未能夺回东线的主动权,被迫转入防御。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苏联红军日益强大,由防御转入反攻和进攻。苏联红军以暴风骤雨般的气势,肩负着拯救人类于历史最黑暗时期的使命,将法西斯军队及其盟友的最后巢穴——首都柏林——攻了进去。
苏联红军不仅在欧洲击败了德国法西斯,还在中国击败了日本法西斯关东军,为日本向盟军投降(1945年8月)做出了贡献。对越南而言,苏联红军击败日本法西斯,是极大鼓舞我军和人民于1945年8月奋起争取独立的因素之一。
战胜法西斯70周年,斯大林元帅领导的苏联红军的伟大牺牲将永远象征着捍卫主权、捍卫正义的战斗精神。斯大林逝世后,关于他的功过众说纷纭。然而,对于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来说,斯大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为今天的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论及斯大林,没有比二战期间英国首相、斯大林生前视其为“头号敌人”的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的一番话更令人信服的了:“在经历了巨大考验的岁月中,俄罗斯由天才的、铁血的将军斯大林领导,这是俄罗斯的一大幸事。他是最杰出的人物,贯穿了他一生所经历的动荡时期。斯大林是一位充满热情、意志坚定、强硬、谈吐犀利的人,即使是我这个在英国议会受过教育的人也无法抗拒他。首先,斯大林富有幽默感,能够准确把握思想。这些优点在斯大林身上体现得如此之大,以至于他在古今中外的国家领导人中独树一帜。”
南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