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莱人擅长于 Thach Son。

July 2, 2015 10:30

(Baonghean) - 通过乂安报社的“热线”,说实话,我们很少收到像石山村(Thach Ngan, Con Cuong)村民这样积极、令人欣慰的信息:记者们应该回来,为搬迁到石山村的丹莱族户主拉廷探先生做出表率,他主动写了离开贫困户的申请书……

石山安置村距离昆强镇约20公里。村里,谭先生家的房子颇为显眼,木板房、宽敞的水泥院子、铁皮屋顶。我对罗廷谭先生的第一印象是,他是一位丹莱族人,面容和蔼,平易近人。问起他脱贫致富的经历,他微笑着说:“多亏了我的妻子。”诸如此类,他年轻时的故事,结识清族姑娘、步入婚姻殿堂的故事,为了挣点钱糊口而辛辛苦苦打工,然后号召大家写脱贫攻坚书的故事,都一一向陌生人娓娓道来。

l Ngôi nhà của vợ chồng ông La Đình Thám ở bản Thạch Sơn.
拉丁探 (La Dinh Tham) 先生和他的妻子在 Thach Son 村的房子。

拉廷探先生1962年出生于蒙山乡溪康村尾,昆强县丹莱族聚居地。他年轻时就读于7+3教育体系。他回忆说,当时还有补贴制度,所以毕业后,他得以在新祺县实习。但他不得不中途放弃,因为“太辛苦了”,他无法忍受日复一日每顿饭都吃肉丸子的生活。回到家乡后,看到家人生活习俗落后,与世隔绝地生活在深山老林里,靠刀耕火种为生,去溪边捉蜗牛和虾,他尝试做竹藤生意。这份工作让他有机会拓展人脉,结识和结交很多人。 1992年,他结识了清化姑娘阮氏香,她经常去昆强卖酵母和葡萄酒。两人逐渐产生感情,结为夫妻。阮氏香明知前路坎坷,却“意外”爱上了年轻男子丹莱,于是决定跟随他前往溪康,开启新的生活。在这里,他们一起耕种稻田,饲养牲畜和家禽,并育有四个孩子。

“2006年,我们家的生活开始改变,”谭先生说。那一年,昆强县开始建设安置区,按照政府的政策,将丹莱族人从旧居迁出,改变他们的生活。谭先生一家、香女士一家以及溪康村的其他50户人家,都搬到了新村石山村。在新居,国家给了他们“一栋高脚屋和几片稻田”,并指导他们“学习科学技术,务农养畜,以此谋生”。在此期间,和其他家庭一样,他家也被认定为贫困户,获得了各种补助,例如食物、盐、电费、过节金等等。然而,由于他们仍然背负着旧居沉重的习俗负担和落后的耕作方式,生活并没有发生太大改变。

搬来新家一年后,他回妻子老家探望时,发现这里种植木薯经济效益很高。想到石山丘陵地带多,他便与妻子商量,四处筹钱、借钱购买木薯种子,同时发动子女兄弟们组织开垦种植。好在“天不负有心人”,木薯的收成超出预期,他家收回了本金,还支付了帮工的工资,赚了数千万越南盾。

从第一茬作物的丰收开始,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和石山村的丹莱族人继续扩大木薯种植面积,带来了丰厚的收入。在此期间,他不仅开垦土地种植,还和妻子一起为村民收购木薯,然后卖给商贩。由于他们勤劳朴实的性格,这对夫妇赢得了商贩的信任,商贩们纷纷出资收购木薯以及其他在石岸村随处可见的林产品,例如香蕉种子、藤条种子等等。他说:“像这种西番莲,也是客户委托我们收购的林产品。我们负责带领村民去林区采摘,并以每公斤1500越南盾的价格组织收购。之后,我们费尽心思把西番莲切成小块,晒干,装袋,以每公斤1万越南盾的价格进口。村民们也因此有了额外的收入,我每个月也能挣几百万越南盾……”

谭香夫妇如今的资产是石山村最好的,“有两头水牛、三头奶牛,几块稻田和两公顷槐树山,牲畜家禽更是数不胜数”。因为“条件比村里人好”,2013年底,谭香太太和丈夫商量,申请脱离贫困户。虽然丈夫知道脱离贫困户会减少自己的权益,但他还是同意了妻子的意见。2014年,石山乡将第一个丹莱户从贫困户名单中剔除。

香女士吐露:“我和我丈夫的经验很简单,就是要勤奋刻苦;当我们了解到科学进步时,要懂得倾听和运用。我们必须努力工作,从中汲取经验。但谈论党和国家对丹莱人民的重视,就太过分了。如果我们希望得到更多关注,我们只能希望把村里孩子们的教育水平提高到更高的水平。村民的教育意识仍然很低,近十年来,石山村仍然没有一个孩子能读完12年级……”

昆强县新农村办公室干部梁文景介绍,罗廷探和阮氏香夫妇非常热心为民。他们不仅懂得将县里技术人员传授的知识付诸实践,还带领村民们学习,逐步改变村民的旧观念。目前,罗廷探和阮氏香夫妇种植柑橘收入较高,主动提出试种100多棵柑橘树。经过一年的种植,柑橘树已经在石山的土地上扎根。几年后,如果柑橘树结出好果实,石山其他村民也会纷纷效仿。

乡人民委员会主席阮春荣认为,谭氏香夫妇最可贵的地方在于他们的独立性。阮先生说:“普通人的弱点在于他们常常被动等待国家的帮助。但罗廷谭先生和阮氏香女士却不是这样。他们夫妇俩的独立性很强。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积极主动地生活,不仅摆脱了贫困,还为村里人创造了就业机会,增加了收入。他们是石山村丹莱族人学习的榜样……”

在昆强县,民众主动脱离贫困户的行动已形成一股风潮。石岸乡是众多此类家庭之一。自2013年至今,石岸乡已有30多户家庭脱离贫困;五年来,该乡的贫困率(2013年为38.2%)已降至2014年底的30%左右。像罗廷探先生这样的家庭,主动放弃贫困户的福利待遇,努力凭借自身能力改善生活,令人敬佩,也值得全社会学习借鉴。

一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