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 Nghe 的标志

October 8, 2015 17:22

(Baonghean)——在河内,或许很少有地方能像河内那样,如此强烈地感受到义安人民的精神。从文学领域到公共部门,义安人民,确切地说是义安人民,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并留下了印记。

在河内生活了50多年的诗人黄吉曾开玩笑地说:“以前,《军文学》杂志还叫‘乂河军文学’,因为杂志里乂河人多得几乎是绝顶。”现在,这本军文学杂志里的乂河人已经不像以前那么多了,但在印在报纸上的方方正正、黑体字上,乂河作家们仍然在许多作品下署名。

CLB UNESCO dân ca ví giặm trình diễn ở Hồ Tây (Hà Nội). Ảnh: Lê thanh phong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维詹民歌俱乐部在西湖(河内)表演。照片:Le Thanh Phong

河内正值秋季,温柔的秋天,空气中弥漫着稻米的清香和牛奶花的芬芳。秋天的河内,宛如一位少女,身着轻盈的奥黛,提着粉色的高跟鞋,优雅地走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上。

河内的秋天本该是最美的季节,美的不仅仅是天地间的景色,更在于层层叠叠的秋意。那年秋天,那位熟悉战火纷飞的将军,在河内经历了无数个历史性的秋天后,也回来了。在远离喧嚣街道的深巷里,住着阮国植中将的家。阮国植是宜禄的儿子,多年来,他将青春岁月奉献给了国家的独立和统一,如今,他又回到了国会,连任多届。宜河人民的率真,这位深谙时代价值的将领的精神,使他成为当时国会中被多次提及的名字之一。当时还流行这样的谚语:Nhat Thuoc - Nhi Tran - Tam Lan - Tu Quoc(代表人物:Nguyen Quoc Thuoc、Nguyen Ngoc Tran、Nguyen Lan Dung、Duong Trung Quoc)。

远离议会,却端着从家乡带来的一壶义安绿茶,他依然无法让自己的心与世隔绝。每当国家遇到热点问题,他依然愿意向媒体、向朋友、向同志敞开心扉……

在另一个层面上,还有无数普通人正在遭受苦难。他们来这里求学,或是为人父母,租房供孩子读书。我遇到了方女士(颜清饰),她是一位淳朴的乡村妇女,只熟悉田间地头,她选择离开家乡,加入这里的废铁大军,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照顾在这里读书的女儿。她和其他同乡合租了一套房子,虽然每个人离开家乡的理由各不相同,但在那个狭小而贫困的空间里,同乡之间的爱就像一条地下的线,将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共渡难关,关爱每一个生命。

在河内市中心,想找到一家义安餐厅并不难。义安鳗鱼店数不胜数,而且奇怪的是,每家店都挤满了人。连女士的餐厅位于巴亭乡多坎街,已经开了十多年。她来自多良,为许多后裔创造了就业机会。这不仅是因为菜肴美味诱人,更重要的是,义安菜肴就像一位烹饪大使,将远离家乡的人们与这片贫瘠干旱的土地连接起来。来到这样的义安餐厅,人们很容易就能听到家乡“悦耳”的声音。不用费力地模仿普通的口音,也不用费力地把舌头扭成“河内”的腔调,就像我的一位朋友说的:“来这里,就说义安腔吧,不用担心别人会感到惊讶或担心。”

河内还有一处与乂安人息息相关的地方,那就是“胡九托同阳”宗祠。宗祠所在的胡口村的长者们讲述,乂安有两位姓胡的兄弟离开家乡远赴他乡打工,其中一位留在了胡口村。保井坊胡口村舍及佛塔遗址管理委员会主任武胡銮先生也是胡族人,他补充说,据长者们讲述,光中王阮惠(又名胡通)率军北上抗清军时,带走了许多姓胡的人,后来分散定居在升龙。

距离合口村不远便是西湖,这条浩瀚的河流至今仍隐藏着层层神秘。女诗人胡春香曾在这里建立秣月阳,作为文学与诗歌的交流场所。如今,许多人仍然相信,在层层水面之下,埋葬着一位琼族女诗人。其中之一便是诗人同天王(Mien Tham)的诗作《龙边竹枝图》。1842年,这位诗人陪同其兄长绍治国王(1840-1847年)前往北方接见中国使者时,写下了这首诗。敏探吩咐侍女去西湖采莲花供奉,并嘱咐道:“湖中莲花灿烂,派人采下供奉,莫要攀上春香墓,生命的洪流还在怨恨错过的缘分,莲花已凋零,粉末已冲刷掉荒坟,春香已逝于青草径,醉鬼已无声,春风吹了几回,谁知情意绵绵”(黄宣汉教授​​译)。

河内越来越大,昔日的首都也变迁多次,但在喧闹的街道、流动的城市、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之中,在乂安人民之中,在每一片土地上,乂安人民的印记依然存在……

胡越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