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活力

October 30, 2015 22:27

(Baonghean)——我和一位来自康河畔义同乡(Tan Ky)的女子结婚已近40年。我是一名作家兼记者,在全国各地撰写故事,但我从未写过任何关于这片挚爱的土地——义同的文章,除了第一次回到妻子的家乡时写的那首诗《渡口缆绳拉工》。真是糟透了。或许是因为我们彼此太熟悉了,每年都会回去,有时一年两三次,所以已经习以为常,没有新的感觉吧?

1. 后来有一天,汹涌的情感迫使我拿起笔来写。故事从义同民歌社的陈文胜到她家做客,给我们唱他创作的关于家乡的“维”和“琴”开始。我的家乡色村在蜿蜒的昆河畔/在北丘山脚下,在深深的沃伊峡谷旁/我的家乡人民很亲切/过去我们一起打猎,种桑,织丝,养蚕……陈文胜唱起的U60烟兵的歌声非常动听。义同有民歌社,队里有人被选拔加入义安民歌团,参加了2014年在顺化举行的全国民歌节,每一分钱都花得值。

我妻子有个亲戚是阮海权中学的校长。他退休很久了,但近年来突然热衷于诗歌和民歌创作。他送给我一本诗集《义同风流》,是义同诗歌社在2015年春节之际出版的,他参与了诗集的编辑工作。这本诗集讲述了许多在义同鲜为人知的趣事。义同诗歌社有多达30名成员,执行委员会由4人组成。这些“业余诗人”都是农民、教师、退伍军人……

他们致力于新农村建设,关注着家乡的变化。除了诗歌社,义同还有许多老兵在写诗。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诗集里还有公社书记郑友明、主席吴春义(2015年退休)等公社领导的参与。真是难能可贵。郑友明在《义同香森》诗集的序言中写道:“诗歌是灵魂的第一声音”,“诗歌不仅要充满激情,还要深刻”。是的!诗歌必须充满激情。如今义同生活的温暖,正倾注在诗歌中。

Nông dân Nghĩa Đồng làm thủy lợi nội đồng
义同农民进行田间交易

是什么让义同人如此热​​情地写诗?诗歌是一种感觉。当心灵和感觉充满激情时,每个人都想表达自己的感受。让所有人都感到高兴的是,义同公社已被义安省评为符合新农村标准的公社。这不仅仅是纸上谈兵,而是在实际行动中清晰可见。村庄和小村庄的水泥路、医疗站和学校、通讯扩音器、熙熙攘攘的市场、明亮的电力……从森村到塞村、沙南村,再到市场……,我一路绕着义同走,感受着每一处变化:夜晚乡村有路灯;清晨5点,扩音器播报着村庄的新闻。宽阔的水泥路贯穿整个村庄,汽车驶入家家户户……

如今,全公社不再是茅草屋,而是建起了宽敞的瓦房。光是公社拥有民歌社和诗歌社,就足以说明村里人对文化生活的精心培育。他们非常敬业,非常勤奋。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多年的辛勤付出……才有了如今的村庄基础设施。

2. 走在森村、色村、义同的土地上,我不断思考着这片土地的深邃与厚重。1977年,我第一次去妻子的家乡义同,路过帕森,看到渡河的拉缆工,我感动不已,写下了《帕森拉缆工》这首诗:河畔,你们的儿女都结婚了/而你们拉缆工/曾经的青年们停泊在路中央……/渡过战火与炸弹的岁月/米车和村童奔赴战场……/没有独木舟,是你们的心发动了引擎/你们的手卷起筋骨,握住滚烫的火线……在渡过昆河的拉缆工中,几十年如一日的双手里,一定有义同的青年。在这些人手中的渡船上,有数百名森村、色村奔赴战场的青年。色村3号小组里,有几十名抗法抗美的老兵,还有许多义同人,去了战场就再也没有回来……战争年代,义同人不仅“一斤米不能少,一个兵也不能少”,还为从永灵前线撤离的数千人的住房、粮食和生产用地发愁。

义同村的历史远比130年前响应咸义国王《芹王诏书》抗法的历史还要悠久。国王颁布诏书,森村和色村的村民互相号召,建村抗法。古老的民歌唱道:“这就是我们的森村……/筑城墙/内城外城/留出放鞭炮的空间/每隔五米/如果做得好/别以为只是功德/筑了两道城墙/快一个月了……”

抗法时期,义同乡武罗山脚下,康河沿岸的色村,有一家规模很大的军械厂,名为“黄叔康工厂”。该工厂建于1947年,当时阮山将军担任第四区司令。该工厂专门生产60毫米迫击炮、60毫米迫击炮弹、火箭筒、手榴弹、地雷等武器,供应中部地区、老挝北部的越盟,并支援南部地区。这家军械厂当时有多达300名工人。

2003年9月,义同县森村公所被政府列为历史文化遗产。1930年,苏维埃战鼓在森村公所响起。森村和森村的人民顽强抗战。1931年,法国人在森村公所的院子里俘虏并枪杀了三名共产党士兵。直到1946年3月15日,他们才得以举行追悼会。义同人民至今仍保留着当年对他们的悼词,虽然为时已晚,但这份情感依然萦绕心头。“为战士拭去可怜的泪水/为人民,他们奉献了全部的心血/……/三尺土地埋葬英雄/国家永远悲伤……”。

Trụ sở xã Nghĩa Đồng
义东乡人民委员会总部

3. 每次回老家,我每天早上都会去森市场逛逛,买些越南煎饼当早餐。义同煎饼的馅料是上好的面粉、肉和豆子,口感爽滑,配上美味的木耳片,价格也很便宜。每份才两三千。一份当早餐就够了,两份就太多了。有一次,我把森市场那位老太太卖的越南煎饼都买下来,准备带到顺化当礼物。我逛森市场已经38年了。以前的市场是露天的,店铺都是茅草顶的,上午就关门了,一下雨,买卖双方就很混乱。十多年来,森市场一直有一个宽敞的市场大厅,分成几个小摊位,供小商贩出售杂货、布料、衣服等。

市场上还有一排排卖肉、鱼、鸡的房屋……然后是卖面条、粥、糯米饭的房屋……早上,人潮拥挤。只有蔬菜、水果和农具,如镰刀、锄头、铲子、砍刀……在露天市场上整齐地排列着出售。我看到 Sen 市场现在已成为整个地区的商业中心,不仅有义同人,还有来自义泰、义合、义平、义勇、新富……甚至 Lat 和 Thai Hoa 乡的人都来这里做生意。许多货物,如来自 Dien Chau 和 Quynh Luu 的烤鲱鱼和鲭鱼,以及从 Phu Quy 运来的藤条和竹子,使市场上的商品更加丰富。有一种食物让我的妻子和她住在同海的叔叔 Vo Cong Giai(两个远离家乡的人)永远记得并渴望:Sen 市场的烤鲱鱼和鲭鱼。

回家后,年近八旬的Giai大叔还会去Sen市场买烤鱼,“吃一顿,解解馋”。烤鱼成了Sen市场的特色菜!妈妈告诉我,在Dien Chau和Quynh Luu沿海地区,有烤鱼店。鱼都是新鲜捕捞上来,烤好后运往西部,所以非常香甜。我有个弟弟叫Loc,是你大叔的媳妇,住在太化。每天早上,他都会去Sen市场,以及Sen、Se、Sa Nam等村子买稻谷、大米、玉米、鸡肉……送到义丹去卖。中午时分,他会用他那辆老旧的86型卡车,拉着两麻袋几百公斤的玉米或大米,去义丹卖。几十年来,他就这样做着“长途”买卖,养育了两个孩子上学,后来都当上了国家公务员。

自从森桥取代渡口横跨康河后,更多来自低地的商人来到森市场。一个公共市场里有多达30个摊位出售猪肉和牛肉,还有4-5个小吃摊。一排排十几个人卖着各种各样的煎饼、烤鸡和越南盖饭。这证明这个市场的消费能力非常强大。卡车和货车沿着市场往荣市、太和市、河内驶去,然后是理发店、电视商店、酒吧、裁缝店、殡仪馆、网店……数百个醒目的招牌和广告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商业渗透到每个家庭的生活中。每个人都在考虑养什么牲畜,种什么植物,做什么来卖,以便赚钱购买大米和食物。也就是说,计算“投入”和“产出”已经成为义同人民的生活方式。沙南路口如今已是一座城市,市场熙熙攘攘,终日商贸繁忙。

***

香森义同诗集中有两首诗描写了森市场:“何必再提旧市场/如今的市场广阔无垠”(森市场——阮克伯);“货物依旧如旧/绿茶丰盈,蔬菜堆得高高/卖红脸虾酱的热情/每次都有男孩栽种榕树……”(乡村市场——方青)。初到义同的人,只需去一次森市场,就能体会到这片土地焕发的新活力。

一个秋日的午后,在岳母家的院子里,86岁、入党65年的武氏重夫人陈文胜敲着颂钵,歌声在树梢间回荡:我们从过去归来/寻找载着民歌的渡船的起源/啊,歌声是由酸和咸做成的/两滴露水和一个太阳,汇聚成词……母亲也跟着唱,苍老的嗓音断断续续。我听着她的歌声,仿佛那些民歌民谣在地底回荡,回荡而悲凉……

吴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