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林里的竹笋季节

August 19, 2013 10:56

(Baonghean)-夏末,高原的雨水越来越浓,越来越猛烈。雨水预示着暴风雨,暴风雨又引发了山体滑坡的担忧。高原的雨水也催生了竹笋的萌发,新的竹笋季由此拉开帷幕。

每逢竹笋季,溪农生产队周山村(周溪-孔强)的村民们都高兴起来。村民大多是丹莱族,只有少数泰国人来村里结婚。今年的蜂蜜季已经过去了。村民们说,今年蜜蜂丰收了,但卖蜂蜜的钱都花光了。只有那些收购后再转卖给中间商的人才能赚到钱。这些家庭现在都收购竹笋,这样他们才能有足够的钱维持到年底,过一个像样的春节。

村长罗文灵把竹篓放到棚屋脚下,骂道:“你这老虎,怎么一年多没见了?路塌了,村子搬了,你也不来看你父亲。” 我解释道:“你要明白,我们记者要跑很多地方写稿,忙不过来。” 我从这骂声和那双虽年过七旬却依然不老的眼睛里,看到了喜悦的光芒。他当了溪农生产队的队长、副队长,干了二十年,虽然才小学一年级,只会自己签名。书报文件,都要别人看,还要别人写。岁月流逝,岁月的重负依然微不足道。他的皮肤依然红润,嗓音依然洪亮,奔跑起来依然像野羊一样迅捷。

老灵很高兴,因为竹笋季节到了,也因为今年政府要重建溪农村。“我早就听说了,前几天看到区政府官员邀请我去开会。看来他们真的要重建了。”我还没来得及上楼去参观边防部队去年年初为我家建的“大团结”屋,老灵就把我叫了起来,给我讲了区委书记和区长开会讨论建村的事。

虽然溪农生产队尚未重建,人们仍然称其为“村”。这源于高地人的习惯:凡是有房屋、有人常住的地方,哪怕只有几户人家,也都称之为村。而且,这个生产队目前有36户人家,近300对“有饭吃的”人。

从1960年到1980年代初,溪农村曾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村庄。但后来,村民们迁往7号公路旁的周山村居住,而17户人家则继续留在村里,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溪农村的名字也源于泰国人给村庄命名的习惯。村庄的名字通常以溪流命名。溪流尽头的溪农村就以一棵树命名,泰国人至今仍用这棵树的汁液涂抹在猎鹿的箭头上。村民们称这棵树为“古农”或“农”。村名源于会农溪。后来,京族人来到了“新经济”,贩卖盐、灯油和缝纫针的人将村庄改名为溪农村。在之前与溪农生产队的会议上,他们都表达了建立自己村庄的愿望,因为这个生产队距离主村庄超过20公里,土地由Con Cuong林业企业管理,因此人们无法扩大林地或耕地面积......

老灵说:“我很高兴,因为溪农人的愿望即将实现。听说从2013年9月起,县委和昆强林业局将派挖掘机来挖溪流、修建灌溉水坝、平整稻田、修建自流水工程、拓宽道路。有了稻田和道路,这个偏远的村庄将更加文明。老灵还得再活几十年才能看到这个村庄的变化。”

雨季,村里几乎家家户户,从老人到七八岁的孩子,都忙着采笋。大家都在和时间赛跑,因为一年只有三个月的大雨。雨季一过,采笋季也就结束了。大家都想采摘粗壮的早笋。每根鲜笋晒干后,能产出一公斤干笋。到了季末,每根鲜笋晒干后,就只有半公斤了。所以,天还没亮,村民们就提着竹篓,进林采笋了。

在距离溪农几十公里的迪姆村、夏村、周山村、溪庄村……许多村民家家户户依然紧锁竹林大门,采摘或购买竹笋。远道而来的村民常常会在深林里待上很长时间,有时甚至长达半个月。因此,溪流源头的深竹林里每天都熙熙攘攘,每天都有数百人聚集,直到竹笋采摘季结束,通常是农历十月初。漫长的冬季和来年春天,这片古老的竹林便会变得静谧,直到来年蜜蜂采食和竹笋采摘的季节。



竹笋干燥前要先剖开成薄片。

如今正值竹笋季,溪农村顿时变成了一座大型竹笋加工“工厂”。下午两点起,采笋的工人陆续回家,生火烹制竹笋。走进村子,炊烟中飘来浓郁的熟笋酸香。溪边,依然能看到一群群采笋的工人弯腰驼背,背着沉重的竹篓,爬上山坡往村里走。

溪农生产队队长的妻子也加入了摘笋大军。她不愿透露全名,说:“别把我的名字登在报纸上,我年纪大了还要摘笋,太辛苦了。” 她说:“我都快70岁了,还盼着竹笋季快点来,挣钱买稻子。” 她的丈夫,溪农生产队队长罗玉琼,一边扶着妻子的篮子,一边解释说:“村里田地不多,只有一公顷左右。村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现在归区林业公司管理,禁止刀耕火种,所以人们一年到头都得跑着去摘稻子。他们不得不进林子里干活,还能怎么办呢?”

或许正因如此,村民们才对竹笋季翘首以盼。晴朗的午后,这个小村落便成了名副其实的竹笋加工工坊。男人们专心编竹篮、编竹架、砍柴晾晒;妇女和姑娘们则把装满竹笋的竹篮放下地,立即生火煮笋。煮熟的竹笋被切成薄片,然后压干水分,再晾干。阴雨天,竹笋的晾晒方式主要是放在竹架上晾一夜。

专门从事竹笋晾晒的罗文孟先生说:“柴火在林间砍伐,然后用水牛拉回来。要晾晒一百公斤竹笋,需要的木材数量是无法计算的。柴火也必须用优质的木材,才能保证火势旺盛,竹笋才能快速干燥。” 罗氏禾女士动作娴熟地劈竹笋,一边劈,一边讲着故事。“今年每公斤竹笋的价格是6万越南盾,几乎是去年的两倍。竹笋价格不错,大家都很高兴,但现在要采摘漂亮的竹笋,就得比去年走更远的路,所以人们经常在林间停留更长时间,晾晒大量的竹笋,然后再带回去卖。”



花园里的干竹笋。

罗文兴和罗氏银夫妇在竹笋季的喜悦与村里许多家庭略有不同。尽管生活艰难,他们仍然把小儿子送到公社中心上中学。卖竹笋的钱帮助他们支付儿子的生活费和学费。他们结婚近20年,育有4个孩子,但其中3个尚未读过书。银说:“我想努力把小儿子培养得和其他人一样好,让他将来少吃点苦,也许等父母年老体弱的时候,他还能找到工作,帮他们打工。”

雄(Hung)和颜(Ngan)的儿子,清(Thanh),是溪农村少数几个上中学的学生之一。五年级毕业后,这里的孩子们就涌进森林里摘竹笋、挖芋头、摘栗子……大儿子则跟随朋友们去了广南省,当一名金矿工人。

竹笋季给位于昆强县最艰苦山区之一的溪农村丹莱村的村民们带来了欢乐。但或许,最让村民们高兴的是,他们的居住地即将被认定为一个新村。这样,他们将获得土地用于生产,并能参与公共工程。希望这个村子能尽快有机会以可持续的方式摆脱贫困。

雷声再次响起,远处的山顶乌云翻滚,预示着又一场雨即将降临森林。雨,滋润着嫩芽,也滋润着贫穷偏远的村庄,绽放出喜悦的花朵。溪农村正等待着这场雨。


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