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冲区”公社的商业

December 17, 2016 07:54

(Baonghean)——宜安省宜忠乡人民委员会副主席陈海阳先生幽默地告诉我们:“宜忠有”1A国道、48E省道、南北铁路,而且靠近荣市机场。如果说宜忠是中心,那么周围的三个“卫星”分别是:荣市、沿海城镇库阿罗和南甘工业园区。因此,几乎可以说“义安有的,宜忠也有”……

宜忠乡人民委员会副主席谨慎地提出了一个问题:宜忠乡的地理位置如此独特,是否应该“坚持”农业?因为多年来,宜忠乡的人民从未真正依靠纯农业生活。陈海阳先生说,宜忠乡人口2300户,人口8300人,自然面积800公顷。其中590公顷为农业用地。除了水稻种植外,花生也是宜忠乡的主要传统作物,年均种植面积达220公顷。此外,还有50公顷集中种植玉米,130公顷间作种植其他蔬菜……

Khu vực trung tâm xã Nghi Trung chỉ cách QL1A 1km
义忠公社中心距 1A 国道仅 1 公里。

对于一个农业公社来说,上述数字尚可。然而,现实情况表明,荣市郊区“邻近”公社的农业生产活动无论在规模上还是性质上都在“萎缩”。具体而言,在宜忠公社的经济比重中,农业部门创造的价值仅占23%左右。

陈海阳先生表示,这一微薄的成果几乎反映了当地客观的生存困境;目前,人们需要6个月的时间才能生产出1公担(sao)的大米。之前的平均产量为每公顷3.5公担,大米价格为每公担60万越南盾,因此人们从水稻种植中获得的收入仅为210万越南盾。这还不包括肥料和耕作费。水稻生产如此,而作为主要作物的花生也同样没有好转。

杨先生算了一笔账:“种一棵花生需要12公斤种子,折合50万越南盾;6公斤塑料覆盖物要24万越南盾;4公斤氮肥,15-20公斤氮磷钾肥;400公斤粪肥;租机器翻地两遍,总共要20万越南盾左右;还不算播种和养护的费用……到了收获的时候,农民几乎就没钱存了!”

再说说花生。据了解,为了积极构建2017年花生品种结构,在去年冬季作物中,宜忠乡种植了20公顷L14花生。然而,受连年洪涝灾害影响,宜忠乡的花生种植面积几乎全部损失,每个种薯最多只能收获10公斤。“农民的生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因素,科技的应用只能解决一小部分问题。2016年初,一场严重的寒流使人们的耕地完全受损,随后9月、10月和11月又遭遇了3次连续洪涝灾害,导致作物全部绝收。不知道大家对农业生产的热情是否还高涨?”陈海阳先生谈到这一现实时表示担忧。

打造家庭和农场经济模式,发挥本地区优势,也是宜忠乡一些家庭正在实施的做法。目前,宜忠乡已有10多个家庭经济发展模式,其中大多数才刚刚开始实施。

我们跟随陈海阳先生,穿过积水的荒地,来到7号村阮廷勇先生的养殖场。这里是义忠乡和荣市义莲乡的交界处。这片低洼地带在雨季被视为该乡的蓄水池,多年来一直无人翻耕。2015年,年轻人阮廷勇(1986年出生)办理了承包手续,申请承包了1.3公顷土地,用于发展畜牧养殖模式。阮廷勇先生在这里投资了近18亿越南盾,用于建设基础设施,饲养300头进口超级瘦肉猪和30头母猪。此外,阮廷勇在7000平方米的水面上养殖草鱼、鲤鱼、鳙鱼和攀鲈鱼……最近,他卖出了150头猪,总重量20.5吨,创收8.8亿越南盾。今年3月,进口给贸易商后投放的一批单性罗非鱼也创造了1.5亿越南盾的收入。池塘里还有3-4吨鱼没有卖出去,这就是“满盈”。阮廷勇表示,近期他将再投放1000只鸡,杂交斗鸡和散养鸡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同样在宜忠乡,8号村邓有良家也经营着爬山鱼养殖模式。该模式得到了省农业推广中心的支持。爬山鱼于2016年4月开始投放,预计养殖时间为9个月,但6个月后,最小的爬山鱼就达到了2公斤,最大的爬山鱼也超过了5公斤。根据市场价格,爬山鱼的价格约为每公斤9万至10万越南盾,邓有良家的家庭模式仅养殖半年就能盈利1亿越南盾以上。

上述经济模式在宜忠乡初步显现出成效,但还很不成熟,推广应用面临很大挑战。

与荣市周边乡镇普遍的农业生产现状相比,宜忠人的生活模式相对简单有效。“早上背着ba(建筑工人的工具,PV),下午就能挣几十万越南盾。”7号村村民阮文龙先生谈到许多人为了赚取额外收入所做的工作时说道。目前,没有人统计过宜忠有多少人从事泥瓦匠、建筑工人、搬运工……但估计数量非常多。丈夫做建筑工人,妻子也做建筑工人是宜忠许多家庭的“经济支柱”。因此,目前主力建筑工人的工资约为23万至25万越南盾/天,副力建筑工人的工资为15万至17万越南盾/天。扣除开销后,每对夫妇一个工作日可以攒下约30万越南盾。他们每月只需工作20天,就能赚到600万越南盾。这也是他们孩子教育和家庭开支的来源。如果只靠农业,他们将无法生存。

此外,在宜忠乡,大多数年轻人和年轻工人都不下地干活。如果他们不“南下”,也可以选择在县内的南坎工业园区的工厂和车间打工。“下地干活,哪来的钱买吃的穿的?在公司里打工,比如做泰迪熊和打火机,至少每个月能有几百万买东西。”一位宜忠乡的居民分享道。

回到陈海阳先生,我们的故事仍然围绕着在生产和耕作不再有效的条件下农民的生计展开。问题是,是否有足够强大的企业来建立工会、劳动合作社或劳务公司等组织,吸引农民参与其中。这样,农民将获得合适的工作岗位,保障基本权利,更重要的是,创造长期稳定。这是否太过浪漫?据陈海阳先生说,这完全是基于现实。土地荒废、零散和低效耕作对宜忠乡等地方的经济结构调整构成了挑战。然而,任何企业如果想实施农业项目,都会非常困难。“因为即使农民休耕不种,也很难租到土地。这也是现实。”陈海阳先生分享道。

我曾经熟悉的宜忠之地,是众多作家和艺术家的故乡,其中最杰出的当属怀清和怀赞两位20世纪上半叶越南文学批评界的领军人物。而这片土地上还存在着另一个并非玩笑的现实——那就是选择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道路。

刀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