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用金钱买爱情”战略为何难以成功?

March 26, 2017 15:12

中国每年花费高达100亿美元来增强其软实力,但却使其形象越来越糟糕。

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的电子广告牌上,中国农村的景象不断出现。在柬埔寨首都金边,孩子们在中国建造的公寓楼下玩耍。在世界一些地方,孩子们正在参加中国政府资助的汉语学习项目。

多年来,世界各地的消费者已经习惯在大多数商品上看到“中国制造”的字样。但近年来,中国一直在努力推广其民族品牌,以吸引其他国家,就像美国推广其文化、产品和价值观一样。

十年前,中国开始打造“软实力”,以支撑其快速的经济增长。据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沈大伟(David Shambaugh)称,中国每年为此投入约100亿美元。他认为这是世界上最昂贵的国家形象建设项目之一。沈大伟表示,美国2014年在这方面的投入不到6.7亿美元。

trung-quoc-kho-thanh-cong-voi-chien-luoc-dung-tien-mua-yeu-men

中国正努力赢得世界各国的支持。图片:《经济学人》

中国受到美国学者约瑟夫·奈“软实力”概念的启发。奈于1990年提出了这一概念。经过多年的争论,直到2007年,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才提出这一问题,指出中国需要建设软实力。

而他的继任者习近平在这一进程中非常积极。今年早些时候,他是首位出席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中国国家主席,他支持全球化的演讲以及呼吁团结应对气候变化的呼吁赢得了赞誉。

中国一直致力于通过文化推广来增强其软实力。自2004年以来,中国已在全球140多个国家投入巨资,开设语言课程、举办烹饪、舞蹈和农历新年庆祝活动。

习近平希望让全球投资者相信,中国并非一个值得畏惧的国家,它可以与美国和平共处,避免冲突。中国的“一带一路”项目——投资于亚洲、中东、非洲和欧洲的基础设施——也意在传递一个信息:中国希望利用其新获得的财富来造福世界。

中国私营企业也积极参与国家形象的提升。2015年,电商巨头阿里巴巴斥资2.6亿美元收购了香港报纸《南华早报》。中国首富王健林收购了多家好莱坞电影制片厂和连锁影院。其他一系列中国企业也斥巨资与多家世界知名企业进行并购。

中国的努力已取得一定成效。一些全球调查显示,非洲人对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评价更加积极,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向非洲大陆注入的资金。

然而,在美国,情况却不那么乐观。皮尤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在习近平上任一年前,超过一半的美国人对中国抱有积极印象。但到去年年底,这一数字已降至38%。许多其他国家也出现了类似的趋势。

中国的经济增长赢得了许多国家的钦佩,但其环境和社会后果也招致批评。

从美国、欧洲到日本,再到最近的韩国,中国在外国企业眼中的吸引力也日益减弱。高税率、不断上涨的工资、来自国内企业的激烈竞争以及政策的不一致,近年来导致一系列企业失去信心并离开中国。

奈的理论是,软实力并非由政府创造。他解释说,美国的形象是由其民众塑造的——“从大学、慈善事业到好莱坞和流行音乐,无所不包”。而中国的战略几乎完全由政府主导。

《经济学人》认为,中国正试图将硬实力和软实力结合起来,以增强自身优势。但这一策略非但没有改善国家形象,反而适得其反。

据VNE报道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