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塔边的民歌
(Baonghean)——夏日清晨,南农河泛起红色的波涛。民歌回荡,仿佛来自遥远的国度。波涛汹涌,激昂奔腾,绵延不绝。
安化村就像一块绣满花卉图案的手帕,坐落在南农河畔。这条河发源于“百万象之国”,不知流经了老挝和越南多少个村庄。我想,在这条绵延数百公里的河流沿岸,或许很少有村庄像它这样奇特。
![]() |
安和泰民歌俱乐部表演。照片:Huu Vi |
“坐稳了,水很急。”当我们驶离不远处美里乡人民委员会附近的码头时,南农河的船夫提醒我们。从乡中心村Xieng Tam到安化村坐摩托艇只需十多分钟,但这段路程足以让不习惯这里海浪的人心脏病发作。这几天,上游一直下着大雨,河水奔腾,仿佛在发怒,愠怒。
我们漫步的脚步将我们带到了美里村。幸运的是,我们遇到了一群县级官员,他们来到这片边境地区参加泰国民歌俱乐部的开幕式。说实话,民歌早已融入了美里乡边境村庄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生活。安化村也不例外。我曾听过安化村一位老妇人唱道:“来到这里,虽然没有宽阔的路,但到处都有歌声,村里总是欢快的歌声。” 这么说,今天还有民歌俱乐部?无论有没有俱乐部,民歌都曾在村庄社区的文化活动中鲜活地存在,并将永远精彩地存在下去。
我曾多次造访安化村,只为欣赏这座古塔。它与泰国的吊脚楼截然不同,却又独具特色,令人不禁对它的历史产生种种猜测。有人认为它是老挝人民的佛教建筑,也有人说这里曾经富庶富庶。古塔旁有一棵菩提树,象征着佛教。我听说这棵菩提树自古以来就种在塔上,后来枯死了,现在这棵是第三代。它们生生不息,如同轮回的规律。这座砖塔在安化村建立之前就矗立于此。我听说,过去在Xiang Tam村(公社的中心)的Xang Neua村,也曾建有大大小小的古塔。八月革命后,这些古塔被毁。塔内的铜像全部被盗。安化村的古塔也屡遭损毁,佛像也或多或少地被盗。
泰国人选择在塔旁建造村庄,也算是一种幸运的巧合。他们认为这里是神圣的土地,并定居于此,既是为了“守护”圣塔,也是为了躲避灾祸和疾病。古人选择在那里建造塔,并非偶然。
![]() |
河岸边的告别。摄影:Huu Vi |
雨渐渐大了起来,但安化村文化馆前的院子里仍然挤满了人。他们大多是前来观看民歌社成立仪式的村民。原来,与我最初的想法不同,对他们来说,一个能够聚集一群热爱泰国民歌的人们的社团也很重要。韦氏丹老太太在码头迎接我们,笑着说道:“唱民歌的人很多,不过我们盼望着有个社团能聚在一起学,已经等了很久了。所以这算是村里一件很重要的事。我一听说,就立刻报名参加了。”
雨中,在简陋的舞台上,演出依然自然地进行着,如同我们回山时常遇到的那种演出之夜。观众们,有的坐在屋里向外张望,有的就坐在舞台旁摆放的一排排椅子上,尽管衣服和头发都被雨水打湿,但每个人都全神贯注,这景象实属难得。在偏远地区,人们还能收看卫星电视,熟悉那些投资良多的音乐节目、精彩的电影、电视游戏等等。然而,当一首民歌响起时,全场观众却毫不犹豫地冒雨聆听,热情不减。
泰国民歌社的启动仪式因为天气不佳而缩短了。这时,节日才真正开始。村里文化馆的空间里,民歌声回荡。团圆喜庆的餐桌上,老太太们开始唱起了调侃的歌。转眼间,他们成了真正的即兴表演者。一边是女人,一边是男人,互相应和,都是美好的词句和寓意:你二十岁的时候,为什么不说爱我?/当月亮和星星在傍晚升起的时候/你的右脚和左臂依然那么稳固……男人那边立刻应和:我年轻的时候,去老挝芒族做生意/你还是个女孩的时候,我为找不到好木头盖房子而发愁/你老了,就去了婆家……
每首好歌都赢得掌声。歌唱比赛一直持续到太阳初升。此时,太阳已经完全西斜。我们再次唱起告别歌:回来吧,别让雨淋在去集村的路上/别让京族人在去京族村的路上生病/可怜那些眼含热泪等待的村民们。
我知道那只是情歌,一种非常普通的文化和精神活动。但当我登上船,回头看着那群告别的人们时,我知道那真是令人难忘的话语。这里热情好客的村民真心希望我们能再次回来。南农河依然潺潺流淌。在波涛拍打船身的声音中,似乎传来了一些民歌。
你是
相关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