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王每天都会捡到一袋钱。

September 2, 2017 10:42

在Chiem Khe地区,每逢烂尾季,如果不养鸭子,他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后来有一天,一群超过五万只的水禽把他尊为“北方鸭王”。

被鸭子“击倒”3次

河南省金榜县一都乡9村的杨忠豪先生坦言,他比妻子更了解鸭子的脾气。他的命运被这只“嘎嘎叫的鸭子”压入泥潭。但最终,他的勇气和“不顾一切的血性”帮助他“抖落泥土,站起来发光”。

自上世纪90年代起,他的名字在全国鸡蛋贸易界就颇有名气。当时北方鸡蛋供应尚不能自给,他跑遍了中原和南方,寻找货源分销。因此,他的生意伙伴遍布各地。

a
侯先生和他的鸭群。图片来源:互联网

2000年,这位老农民“资助”了当地100多户养鸭户,28台孵化机,总产能为2.5万枚/天。2003年,越南首次禽流感疫情肆虐,持续了3个月,鸡蛋价格暴跌,每枚仅售200-300越南盾(与生产成本相比,每枚亏损1200越南盾)。

他和妻子走遍村子卖鸡蛋,却无人问津。鸡蛋堆得老高老低。鸡蛋没能保存多久,就破了烂了,散落在屋里。这件事之后,他养鸡场的“老板”地位被削弱了,每个老板都欠了数亿越南盾,仅侯先生一人就损失了近五亿越南盾。

起初,他打算文艺地卖鸡蛋,赚得不多。但后来,“从小养鸭”的血脉又涌动起来。他继续用剩下的资金,为农户提供饲料和品种,并进口孵化器自用。

两年的恢复期过后,又一场灾难降临。2005年,禽流感再次爆发。各省之间禁止交换鸡蛋,当局严密监控。侯先生家从一楼到二楼,鸡蛋堆积如山,很多都卖不出去,只好倾倒,损失高达8亿越南盾。

2007年,麸皮价格再次暴跌。价格一度高达每袋16.3万越南盾,随后飙升至31.2万越南盾,受经济危机影响,麸皮价格从7月到12月变动了24次。鸡蛋价格与麸皮价格的竞争如同乌龟和兔子的较量,导致损失惨重。但“因为我是个充满热情的人,所以我不惜一切代价想要挽回损失,”侯先生说。

每天捡一袋钱

a
一个

2012年,日都公社进行了土地整合和地块互换。侯先生从9号村的村民手中租借了24英亩低洼稻田,租期50年,并改变了用途。在这片稻田腐烂、一年能收获一季稻米就被认为是吉利的土地上,人们见证了一场奇特的变化。

原本一公里多长的内部道路被铺设,并拓宽了近3米,以便卡车通行;数十根电线杆被竖立起来,将电力从住宅区输送到农场。挖土筑成池塘的规模难以计数。为了使一排排像火车一样的房屋拔地而起,浇灌了多少砖块、石头和水泥,也难以计数。

第一年,他只养了5000只超高鸭,就赚了一大笔钱。市场行情火爆,老农民杨忠豪的事业就像火箭升空一样。

他说:“我自己养殖孵化的原产于中国浙江的超高鸭品种,产蛋率高达83%,平均每天能捡到4万枚蛋。在北方,我是养鸭最多的人。”

虽然他的鸭子饲养密度较高(每平方米3只鸭),但由于鸭子都进行了全面免疫接种,农场过去5年从未爆发过任何疾病。为了收集农场里所有的鸭蛋并运往仓库,他雇佣了大约15名正式工人。“侯先生鸭蛋”凭借其品牌,受到各地商贩的追捧,一产即售罄。

从高处望去,侯先生的一大群鸭子像一块白色的地毯。看到主人来访,它们嘎嘎叫着,舒展着翅膀表达喜悦,然后摇摇摆摆地走近。这位五万名孩子的“父亲”说:“这片低洼之地,为了成就今天的成就,投入了近100亿越南盾。如果出了什么问题,我可能活不下去了。不过,首先,让我们开心起来吧,因为每天早上醒来,我都能看到一排排鸭蛋堆满了鸡舍,卖着好价钱。”

“我发誓要永远清洁鸡蛋”

a
网络照片

在禽蛋行业耕耘多年,“鸭王”杨忠孝比任何人都深知:信誉在最艰难的时期也能支撑企业发展。但如果失去信誉,即使正值巅峰,也可能一蹶不振。因此,每枚鸭蛋在上市前都要经过仔细的检验和“检验”,尤其要确保……“新鲜”。也就是说,鸭蛋一产出就立即售出,而不是被丢弃,绝对不能把“过期”的鸭蛋卖给消费者。

侯先生估计,每只鸭子的生产成本约为1500越南盾,平均售价约为1700越南盾/只(利润为200越南盾/只)。他的鸭群每年产蛋近1500万枚(相当于约30亿越南盾的利润)。此外,他还从农场的其他投资中赚取了数亿越南盾,例如养鱼、在农场周围种植果树(为鸭子提供游泳空间、遮荫和景观美化)。

这位男士计划建造一个鸡蛋加工和保存设施,并打造一个品牌,让更多人了解他的产品。希望他的鸡蛋能在河内和其他大城市的连锁超市货架上销售。

“我很幸运,按照‘逆向流程’的方式,把鸭蛋的生产和消费链打通了。这意味着先建立分销体系,再投资规模化养殖。正因如此,我才能根据市场规律来规范生产活动,最大限度地降低‘丰收低价’的风险。”杨忠孝先生说道。

据越南网报道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