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汽车业的政策“追逐”
提前 4-5 年了解市场发展并不能保证未来的成功,因为一份文件可以改变一切。
“再过几年,到2018年,东盟的进口税为0%的时候,你们是继续组装,还是转为进口?”2015年末,在丰田越南公司新车型的发布会上,有记者这样问该公司领导层。当时,总经理丸田善久的回答是,丰田一直想在越南组装更多的汽车,但当进口税为0%的时候,组装车将很难与进口车竞争,所以“我们希望政府能及时出台扶持政策”。
焦急地等待政策
丸田先生对媒体的谨慎而含糊的回应,体现了这些公司在长期战略规划中的被动性。丰田希望进行组装,但这不仅取决于丰田,也取决于政府。丰田和其他外商直接投资汽车公司始终认为,组装不仅能生产出更多价格实惠的汽车,还能解决收入和就业等宏观问题。
福特越南公司总经理范文勇先生也持有类似观点,他更加务实、严格,完全符合从首席财务官做起的性格。在当年年底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他表示,组装始终是首要任务,但业务效率才是最重要的。这意味着,如果进口能带来更高的利润,公司就会转向进口。
丸田善久先生的任期于 2016 年底结束,木下彻先生(照片中)接替他担任丰田越南公司总经理,并于 2017 年初推出了进口版 Fortuner。照片:广告。 |
2015-2016年,“组装还是进口”的问题随处可见,不仅专家,客户也一样。企业非常害怕回答政策问题,以至于在新闻发布会问答环节前,主持人会说:“请只问产品问题,政策问题我们会在另一个活动中讨论。”
事实上,丰田的一位内部消息人士透露,首席执行官在回答媒体提问后,公司就考虑转向进口。此后不久,也就是2016年初,有关新款Fortuner可能从泰国进口的消息迅速在市场上传播开来。2016年底,该公司确实从印尼进口了Fortuner。
在Fortuner上市的同时,本田也推出了进口版思域(Civic)。两大展会——越南车展和越南国际车展——充斥着进口车。专家们认为,越南市场未来将由进口车主导。时任本田越南公司副总经理的武光心(Vu Quang Tam)先生透露,各公司最终将转向进口,只生产少数几款销量不错的车型。本田的进口车型是思域(City),丰田的进口车型是威驰(Vios)和伊诺瓦(Innova)。
该行业剩余的外商直接投资公司正争相进口,充满信心,因为进口汽车很有可能取得成功。铃木推出了 Ciaz,五十铃推出了 mu-X,三菱推出了新款欧蓝德和帕杰罗速跑。虽然不是从东盟进口,但同属一个系列的还有福特探险者(来自美国)和雪佛兰创酷(来自韩国)。
与此同时,在行业的另一侧,现代清功汽车和长海汽车则决定逆势而上,投资汽车组装业务。2016年下半年,长海汽车开始更加注重价格,CX-5和马自达3与竞争对手拉开了巨大的差距。VAMA希望,进入2018年,降低汽车价格不再是长海汽车的唯一优势。
但仅靠进口税是不够的,政府有很多工具可以干预车企,从而改变现状。2018年将是国产汽车巨头的时代,优先发展组装汽车。
越南企业受益于该政策
VAMA已四次呼吁总理审查第116号法令,可能延长截止日期或相应修改相关规定。但所有请求均未得到回应。第116号法令已生效十多天,但相关部门尚未出台指导性文件,法律漏洞让航空公司束手无策。
此前,VAMA也曾多次提出建议。由于VAMA在行业中拥有主导地位,协会对每项新政策都只提出一项具有调整权重的建议。但如今,长海汽车和清功汽车正在强势崛起,并且与政府的组装导向相契合,因此有能力扭转局面。这两家公司也全力支持第116号法令,旨在提供高质量、原产地明确的车辆,并加强进口商的责任。交通部也表示,新规旨在为进口商和组装商创造平等的条件。政府代表、部长兼政府办公厅主任梅进勇强调,该法令不仅保护越南制造商,也保护外国制造商。
当合资企业提出足够多的论据证明该政策对其不利时,政策制定者却拒绝了。专家担心VAMA的努力将走向死胡同,届时“天不负地,地不负天”。进口商正在想方设法将此事提交给出口国,以获得型式认证证书,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进口汽车。
“如果我们现在开始,一切顺利的话,到2018年年中就能拿到文件。”本田的一位代表说道。由于许多公司都提出了同样的要求,泰国很可能不得不修改相关法规,才能向越南出口汽车。
1月9日,在公布了高于预期1.6亿的新售价后,CR-V成为进口与组装冲突的首个牺牲品,由于担心2018年初无法通关,这家日本车企不得不在2017年就通关,并缴纳30%的进口税。
2018年,本田进口CR-V,希望通过降低价格与CX-5竞争,以此走捷径。然而,本田却想快人一步,最终却功亏一篑。如今,CR-V不仅没有比以前便宜,反而是同级别车型中最贵的,也是唯一的进口车型。就连像三菱这样的纯进口车厂,也把欧蓝德改为了组装。
重新组装CR-V对于本田来说是不可能的,至少在未来几年内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说进口生产线的成本高达数亿美元。目前来看,组装业前景最为光明,大公司不仅满足国内需求,还瞄准出口。
如果可以组装,为何越南汽车业几十年来一直萎靡不振,仍然像个不肯长大的孩子?业内专家分析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是企业内部的政策和业务网络存在重叠和不一致。
政府希望发展汽车产业,但认为汽车属于奢侈品,需要限制。如果没有足够强大的市场,在资金回收期长、效率低下的情况下,公司没有信心投入资金。如果市场容量能够扩大,这将成为公司增加装配的动力。
“但即使市场有足够的数量来投资组装,外商直接投资公司也不太感兴趣,”一位分析师表示。与泰国相比,越南的生产成本更高,规模更小,而且很难出口回国。企业在泰国和印尼已经拥有大型工厂,如果需要,他们可以直接进口汽车销售。如果企业没有效率,就不会有改变的动力。
正是这种差异为长海和青功创造了优势。马自达、起亚、现代在东南亚没有大型工厂。出口生产的机会巨大,剩下的任务就是尽可能降低生产成本。想要便宜,政策就必须支持。
2017年,116号令(收紧进口)和125号令(零零部件税)都让进口汽车措手不及,更何况免征特别消费税的提议一旦成真,将对原本就实力日渐衰弱的竞争对手造成沉重打击。而VAMA在被竞争对手的崛起突袭时,也失去了掌控力,逐渐对政策框架的稳定性失去了信心。
商战总是强者为王。要“前后夹击”,首先必须规模宏大,并符合行业发展方向。第125号法令有效期为5年,即2018年至2022年,这段时间足以让长海汽车和清公汽车提升国内市场价值,降低汽车价格,并成为行业领导者。2022年后,这些巨头无需零进口关税即可降低价格。
对于合资企业而言,曾经是唯一出路的进口方式如今却面临困境。回归组装之路还是选择继续发展,将是一条充满不确定性的坎坷之路,取决于母公司的潜力和战略,以及越南消费者的偏好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