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商品“售罄”,销售人员逃离商店

武露阿-迪平 February 13, 2018 06:46

“临近春节,食品和生活用品都‘缺货’了,我那做生意的叔叔只好逃离商店,因为他担心如果亲戚来求助,他会因为帮不上忙而被责怪。”民俗研究者阮雄伟回忆道。

补贴期已经过去30多年了,但对于很多经历过那段时期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难忘的回忆,尤其是在农历新年即将来临的日子里。

民俗研究者阮雄伟(1955年生)说:“在补贴期间,从肥皂、火柴到大米、鱼露、盐、肉、鱼等日用品,所有商品都必须用优惠券在贸易商店和百货商店购买,但数量非常有限。”

民俗研究员阮红薇。照片:Nhat Linh

据洪伟先生介绍,这些优惠券的有效期只有一个月,而且商品稀缺,人们争相购买,因此食品店经常爆满。

有些人在等待,轮到他们时,工作人员宣布商品已售完,因此市场于早上 6 点开门,但人们从凌晨 2 点到 3 点排队,用砖头、鸡笼和塑料凉鞋来占位置。

很多搞笑的场面,就因为排队,打得“头破血流”。

排队买食物是补贴期间的一大特色。图片:阮仲涛

“我十岁那年,凌晨两点和爸爸一起去买菜。当时正值春节前夕,天阴阴的,下着毛毛雨,刮着风,很冷。我穿着一件单薄的破毛衣,坐在自行车后座上,牙齿打颤。

我们到达时,天还黑着,路灯昏黄,但已经看到人们熙熙攘攘,街角传来谈话声。

一位女士手里提着鸡笼排队。过了一会儿,她出去上厕所。离开前,她把鸡笼放在指定位置。回来时,她发现鸡笼已经被扔出去了,而她标记的位置上站着另一个人。

“她来讨要,两人就争吵起来,谁也不肯让步,就打起来,互相抓伤,直到出血,大家都在劝架,好一会儿才停下来。在补贴期间,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洪伟先生回忆道。

这位出生于1955年的研究员说:“那时候,每个人一个月只能吃几两肉,所以我们总是渴望吃肉。吃一块肉对任何孩子来说都是一种奢侈,因为每天的饭菜只有木薯、小米或马齿玉米——一种浸泡一夜,炖一整天但仍然硬得像石头的玉米。

为了过年,我和父亲攒了整整一个月的肉券,从清晨排到傍晚,才去买。到了柜台,我们被告知肉卖完了,还得再等几天。

我和父亲正要回家。父亲见我伤心难过,心疼儿子,就去找我姐夫——食品部部长——“哭”了一场。结果,他们给了我们一双牛蹄带回家,但牛蹄不能吃,只能用来做胶水。”——魏先生兴致勃勃地回忆着那段难忘的补贴岁月。

民俗研究员阮雄伟补充说,在补贴期间,有员工在食品杂货店工作的家庭非常珍贵。因为他们可以优先购买所有东西,省下钱来买新鲜的。然而,他说,没有人能理解这些商店员工的苦境。

有一年,临近春节,粮食短缺,叔叔不得不多次想办法逃避工作,生怕亲戚来求助而自己帮不上忙,就会被人批评。

“在补贴期间,任何一家有人在食品店或杂货店工作的家庭都非常珍贵。因为他们购买任何东西都能优先获得。然而,这些贸易人员的苦楚却无人能体会。”——Hung Vi先生分享道。图片:文件

由于拥挤,偷窃事件屡见不鲜。由于他们靠配给券生活,这些券被视为黄金,人们小心翼翼地用手帕包好,然后拿去兑换。许多人小心翼翼地把券放在口袋里,但排队时,他们转身一摸口袋,却发现券不见了。

我记得12月26日那天,商场里熙熙攘攘。在板坯摊位上,一个穿着褪色蓝色工装的男人,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手里拿着一根小桃枝。他把自行车停在电线杆旁,进去换粮票。一个多小时后,他脸色苍白地跑了出来,四处张望,慌乱不已。

他一边寻找,一边擦去滚落于黝黑脸颊的泪水。见状,几个人打听,才知道工人的口袋被剪开,所有的粮票都被拿走了。那时候,每家每户的春节托盘上,能有一块肉或一片切成薄片的火腿,都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粮票丢了,意味着工人的孩子们会想念春节。在那样的极度痛苦中,他感到难过,泪流满面——魏先生缓缓地继续说道。

在如此艰苦和匮乏的环境中,春节被视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从老到少,男男女女都热切地等待着春节的到来,享用美味的食物。许多年过去了,但洪伟先生仍然清楚地记得小时候等待春节的感受。

“春节最开心的日子,莫过于准备买菜的日子。虽然我们一大早就得排队,推推搡搡地买一盒什锦果酱、几两包包子用的四季豆、几两肉、一块猪皮、一些味精、笋干……但光是这些,就足以让人兴奋不已,跃跃欲试。孩子们期盼着新衣服、糖果,以及一年只有一次的鸡饼。”

如今,现代生活中,家家户户过年都“摆满筵席”,物质过剩,对过年的幸福感和期待感就渐渐消失了……”——阮雄伟先生吐露心声。

武露阿-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