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纳湖上的“罗宾逊”号
(Baonghean.vn)——冬天悄悄潜入义安省桂风县的森林。从圣瓦瀑布附近拐弯,进入同文乡,再到华纳水电站,你会更清楚地感受到寒意。那里有“鲁滨逊男孩”的故事,他们的故事引人入胜。
探索荒岛
华纳水库是义安省第二大水电站,受水库影响,当地1400多户居民被迫迁移。2012年初,我们来到同文,正值当地居民争分夺秒地将家当和房屋搬进新家。
![]() |
一年多来,Lang Van Mao 一直独自一人探索华纳湖中心的一座荒岛。图片:Ho Phuong |
六年后,大多数人的生活都稳定下来了。他们不必像Tuong Duong县Ban Ve湖地区的人们那样远赴他乡。我们在华纳水电站旁的泰国社区Pieng Van村停留。
从公路往下看,湖面似乎很平静。一片宁静的山林,时间仿佛静止了。
![]() |
多年来,许多人来到这里了解年轻人郎文茂的决心和节俭之道。照片:TL |
来自边文村的31岁男子朗文茂,沿着通往湖边的小路,快步走上斜坡。他身材矮小,步履轻快,如同猎人,转眼间就站在了我们面前。我是通过最近网上的一篇文章了解到朗文茂的。那篇文章把他比作17世纪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笔下的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人物。
Mao是一位非常活跃的泰国年轻人。他带我去看湖岸边约一公里处的一片绿地。那就是“鲁滨逊”岛。我们乘摩托艇很轻松就到了岛上。岛上有一座茅草屋顶的木屋。他和妻子以及两岁的女儿住在那里。
然而,如果比较起来,毛泽东一家的生活似乎更像约翰·维斯的著名小说《荒岛成长》中的威廉一家,而不是像长期独自流落到大海中央荒岛上的鲁滨逊。
![]() |
郎文茂的妻子魏氏图亚特(Vi Thi Tuat)是一位罕见的荒岛女性。她带着两岁的女儿,帮助丈夫探索这片土地。图片:Huu Vi |
船靠岸后,我们才发现岛上棚屋主人的生活方式与附近Pieng Van村的泰国家庭并无二致。棚屋下,鸡群四处觅食。屋子周围,主人种植了蔬菜和本地植物。当天的用餐不仅与Mao一家同桌,还有其他年轻朋友。他们也是像Lang Van Mao一样,探索这座荒岛的人。
午餐时,毛泽东讲述了来到荒岛的经过。他曾考虑过从军,但家庭条件不允许他在军营里长期待下去。后来,他又回到湖里捕鱼,卖给商贩。起初,这座只有几公顷的小岛是他选择居住和储存渔具的地方。后来,他意识到这里可以“做更多的事”,便决定建一间小屋,做农场。
![]() |
捕鱼和砍竹是郎文茂和湖心岛屿居民的生计。图片:Ho Phuong |
目前,这位泰国男子主要以捕鱼和采竹为生。毛先生拥有大约3公顷的竹林,他用栅栏围起来,保护起来,并分成3小块,每年只采伐一块。这样,竹子就不会枯竭,每两年,等竹树老了,他就会回到划分好的竹林里采伐。
据毛先生说,他每天卖竹子能赚30万到50万越南盾。毛先生家卖鱼也能赚差不多这个数。
明天的承诺
在这里,我们有幸结识了另一位“鲁滨逊”——潘文拜。他出生于1990年,来自归州县洲仙乡行仙村。一个多月前,拜来到华纳湖村,投资1亿多越南盾,前往河内购买纯种野猪,并购置了一艘船作为交通工具和捕鱼工具。之后,他亲自开垦土地,搭建了小屋,开始经营农场。
![]() |
近一个月以来,潘文贝(红衫军)也来到一座荒岛开办农场。图片:Huu Vi |
![]() |
纯种野猪是Bay先生的主要牲畜。图片:Xuan Thuy |
在湖边闲逛了一下午后,潘文湾邀请我们去他的岛玩,从朗文毛的岛坐摩托艇不到10分钟就到了。潘文湾和他的三个仆人住的地方是一间空荡荡的小屋,四周用铁丝网围起来,只有厨房有栅栏。
照明的电力来源是汽车电池。现在他们正忙着建立自己的“事业”,每个人都干得非常卖力。从砍树、清理土地到建造谷仓,每个人都似乎忘记了时间。那台用电池供电的小型收音机是他们获取外界信息的唯一途径。
![]() |
两位“罗宾逊”小伙正在准备晚餐。摄影:Ho Phuong |
预计到2019年年中,贝的农场将开始盈利。除了野猪,贝还会饲养鸡和山羊。他计划在旱季沿河岸种植玉米,为牲畜提供食物。
我们在去上班的路上又在丛林里过了一夜。但这还是我们第一次在水力发电湖中心的荒岛上度过一夜。在几乎绝对安静的空间里,我们慢慢地进入了梦乡,温暖的毯子让我们不再担心初冬的寒冷。
醒来后,我们突然想到像郎文茂、潘文湾这样的年轻人,他们在这片漂浮的河流和湖泊中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在这里,对于敢想敢做的年轻人来说,在荒岛上找到光明的未来也算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