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塔一家三口死后捐献遗体

黎芳 January 17, 2019 08:37

1 月 16 日下午的 Macchabeés 仪式上,宣女士静静地站立了很长时间,轻轻地将柚子和菊花花瓣放在她父亲和叔叔的身上。

1月16日下午,菊花、百合花、纸莲花和无数的仙鹤排列在胡志明市医药大学的走廊两旁。遗体被庄严地安放在温暖的花灯空间里,脖子上戴着花项链。数百名医学院学生在“马加比仪式”的神圣氛围中,排起长队,向这些为医学事业捐献遗体的人们致敬。

潘氏水春女士与捐献遗体的老师、学生和亲属们一起,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以前我站在这里是我爷爷的亲戚,现在我成了我爸爸和叔叔的亲戚。”这位35岁的老师哽咽着说。

宣女士(中)站在父亲遗体旁。照片:黎芳

三个月前,Xuan的父亲因癌症去世,享年60岁。他的遗体被捐献用于科学研究,并被送往胡志明市医药大学。两天后,Xuan的叔叔因中风突然去世,也被带到学校,与哥哥一起“当一名无声的老师”。

“我父亲与癌症抗争了整整5个月。在等待医院检查结果的那一周里,他非但没有担心病情,反而热切地联系上他,询问之前寄出的遗体捐献文件。”宣女士说。

当医生建议他切除整个胃和食道时,他拒绝了,因为他知道切除它们只能维持生命,无法治愈疾病。宣女士说:“我父亲说他许愿捐献遗体,所以必须保留器官。几个月来,他饱受病痛折磨,吃不下饭,喝不下水,身心俱疲,但他始终坚持到了最后。”

九年前,宣女士的祖母是遗体捐献的先驱。这位贫困的妇人常年在田间劳作,从同塔来到胡志明市提交申请。当时,遗体捐献还是一件稀奇事,宣女士去世后,许多子孙后代都不同意。经过几个小时的争论,大家一致同意打电话给遗体接收部门,完成她的遗愿。幸运的是,在最初的八小时内,电话仍然及时打通。

更能理解宣女士“捐躯为生命”的举动,宣女士的家人目前已有12人提交了逝去遗体的申请。她也身兼领队,带着申请书从家乡来到胡志明市,代表56位亲朋好友提交,以完成生命在最后一刻不停止的愿望。

“以前邻居亲戚都以为他们捐献遗体是为了赚钱,所以就说三道四。现在大家都明白了,这是完全自愿的行为,是为了完成捐献遗体给科学事业的愿望。”宣女士坦言。

1月16日下午,胡志明市医药大学的学生参加遗体捐献者表彰仪式。图片:黎芳

胡志明市医药大学解剖学系主任阮黄武博士表示,2018年共有835人前来登记捐献遗体。迄今为止,共有28960人登记捐献遗体。去年,该校共接收了21具遗体,使捐赠遗体总数达到781具。

学校目前保存着128具遗体,用于医学教育和研究。对于用于教学和研究的遗体,学校每年7月左右会进行火化,并将骨灰交还给家属。

“我们医学界的师生始终对志愿者的遗体怀有敬意。他们是‘无声的老师’,是‘永生的花朵’,在学习和实践的一生中,医生和医生始终心怀感激。”武医生分享道。志愿者们的仁爱和高尚牺牲精神,是我们身边真实的例子,也是医学生医学伦理教育的第一课。

遗体被安放在胡志明市医药大学病理学系。图片:黎芳

从16世纪开始,解剖学发展成为一门重要学科,解剖课在医学院也变得流行并成为必修课。医生们自发地将感恩精神融入到每年圣诞节的马加比节(Macchabeé)仪式中,组织舞会,感谢那些为科学献出生命的人们。

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