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元甲将军:一位历史老师,一位历史作家

陈忠孝 DNUM_ACZACZCABJ 07:15

(Baonghean.vn)——1990年,武元甲将军在接受美国记者、历史学家斯坦利·卡诺(《纽约时报》记者,著有《越南——一段历史》)采访时说道:“请记住,我是一名为和平而战的将军。如果我没有成为一名士兵,我可能还会成为一名教师,教授哲学或历史。”

从小就热爱历史

武元甲出生并成长于越南最小的三角洲地区广南省的安舍村。他的母亲在不忙于农活的日子里,辛勤地织布谋生。武元甲的父亲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农民,他耕种着自己的田地,并将知识、智慧以及对故土的热爱传授给了年轻的武元甲,在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历史印记的乡村里。在该省北部,坐落着原始的风牙洞,吸引着众多朝圣者前往占族人残存的祭坛前祈祷。在海岸边,雄伟的黄山山脉守护着大海,18世纪的女诗人巴玄清君曾在一个午后吟诵道:“忆国,心痛杜鹃啼。”武元甲很小的时候就明白,女诗人提到杜鹃鸟时,是在谈论国家,因为在汉越语中,杜鹃鸟的发音与“quoc”谐音,即国家、祖国。

安舍村附近,至今仍保留着与军事家、汉字教师陶维祖先生相关的古堡遗址。武元甲出生前25年,广平省是响应咸宜王号召抗法的芹王起义军活跃的地区。1923年,武元甲告别年迈的父母,前往顺化就读国立中学。他尤其热衷于历史、地理和物理。只有在忙于参加关于国家历史问题的激烈讨论时,他才会放下手中的书本,例如“救国”、“革新国家”、“抗击外国侵略者”……当时,人们窃窃私语,谈论着一位魅力非凡的人物,他名叫阮爱国。阮爱国曾是顺化国立中学的学生,著有《法国殖民统治的判决》一书。人们送给他一本,他饶有兴致地读着。

1934年,武元甲获得哲学学士学位后,进入法学院学习。大学期间,武元甲还申请到升龙私立学校当老师,以维持生计。

1935年9月,新建的升龙私立学校开学第一年。从教授名单上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由具有爱国精神的进步知识分子组成的团体:黄明宪、武元甲、邓太梅、潘清、严春炎、阮兰、裴祺、范辉通、吴春耀、武廷和、阮高伦、郑文平、阮阳、武廷莲……因此,来自各省的学生也纷纷涌入,第一年学生人数就达到2000人,这是学校创始人未曾想到的。升龙学校一跃成为私立学校中的一朵奇葩。

武元甲先生在升龙私塾任教五年,既教授国史,也教授世界史。我军许多高级将领都曾是当时升龙私塾的学生,如黄明草上将、黎光道中将、范鸿居中将……他们至今仍在学校年鉴上撰写回忆录,回忆录中经常提到武元甲先生充满激情的历史课,他讲授1789年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三个词的含义、1791年法国《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十七条的道理,特别是拿破仑战争,并结合奥斯特里茨战役和博罗季诺战役的图表进行讲解和分析。

1967年至1972年担任越南驻美国大使的裴琰先生,曾在升龙私立学校跟随武元甲先生学习历史。在回忆武元甲先生时,他流露出对武元甲先生的敬意和怀念:“在所有令人难忘的人物中,有一个人让我永生难忘,那就是教我历史的武元甲先生……他对革命和斗争充满热情。课程内容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的法国历史,但武元甲先生坚持只讲两个时期: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时代的战争。”

还有一位名叫陈文河的宝井学校校友,他虽然没有直接跟武元甲先生学习历史,但听说武元甲先生的课很有趣,很有感染力,就借了朋友的笔记本来学习。他说:“我在升龙私立学校读书的室友总是跟我夸奖武元甲先生讲的法国大革命史课讲得非常精彩。我借来读,真是太棒了!课文就像一个故事,引人入胜,讲述了攻占巴士底狱的故事,讲述了“自由、平等、博爱”三个词的含义,讲述了《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十七条的论点……自然而然地,读者心中燃起了对人民、对国家的热爱,以及对暴政、不平等和自由的向往。然后,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推动着他去做某事。”

在教学方法方面,武元甲先生是一位教学技巧娴熟、富有创意的老师。“他站在教室前面,目光直视学生,讲课清晰易懂。讲座的魅力在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聚焦事件本身,并从中汲取历史的精髓和教训。他始终重视历史事件的客观性,强调对历史人物的分析,以便学生理解历史,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

武元甲先生语调清澈热情,待学生亲切友善,他以一位人格高尚、学识渊博、教学能力强的教师的美好形象,深深地印在一代又一代学生的记忆中。最重要的是,他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对历史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尊重。

1990年,武元甲将军在接受美国记者、历史学家斯坦利·卡诺(《纽约时报》记者,著有《越南——一段历史》)采访时说道:“请记住,我是一位为和平而战的将军。如果我没有成为一名士兵,我可能还会成为一名教师,教授哲学或历史。”

博学的历史学家

在党和胡主席的领导下,武元甲大将领导人民抗法抗美两大敌人的长期抗战,为胡志明时代越南独特的军事理论——人民战争战略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理论继承并发展了先辈抗击外敌的历史经验:以仁慈战胜残酷,以仁慈取代暴力;以小胜大,以少胜多。在各种不同的环境和情况下,武元甲大将总是能够创造性地运用胡志明思想,特别是“民心”思想。作为一名兼具教育家品格和热情的军队总司令,武元甲大将认识到,越南是一个地广人稀、经济落后的国家,但出于对和平的渴望,它并不急于不惜一切代价取得胜利。将军总是为每一位士兵的每一次伤口感到痛心,为每一位战士的每一滴鲜血感到惋惜。在每一场战斗中,他总能找到既独特又富有创意的作战方式,确保取得最大的胜利,同时又尽量减少将军和士兵的伤亡。

历史思维和历史教师的品质影响了武元甲大将的政治和军事意识。他认为,我们必须始终尊重历史,正确认识真理,用辩证的历史视角看待一切事件。武元甲大将强调:“除了前辈的精神之外,前辈们关于如何战胜外来侵略者的经验教训,也为20世纪的战争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教训。”

武元甲大将卸任军政要职后,回归平民生活,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和智慧,参与撰写多部战争总结著作,并主编胡志明思想研究课题。告别了30多年充满艰辛和挑战的军旅生涯,在两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他依然年迈体弱,一天未曾休息,却依然头脑清醒,全力投入到他认为最重要的工作中:铭记历史,以便大家能够共同思考。他“撕下”记忆带,把自己对历史事件、历史时期、历史人物的回忆,留在民族历史长河中的记忆里,留在后世子孙的记忆里,留下历史的潜意识,他的一些回忆录有:《历史阶段》(国家政治出版社,1994年)、《围城中的战斗》(人民军出版社,1995年)、《通往奠边府的道路》(人民军出版社,1999年)、《奠边府,历史的会师》(人民军出版社,2000年)、《胜利之春的司令部》(国家政治出版社,2000年)……

脱下军装,卸下军衔,换上便装,他看起来像一位老师,对历史和史学的执着如同“因缘”,如同一份缘分,如同一笔终将偿还的恩情。他从河内著名的升龙私塾的历史老师,投身革命,奔赴战场,最终成为一名与敌人作战的将军。战争结束后,他又回归了历史写作的岗位。与许多历史学家不同,“他不愧是一位双重意义上的史学工作者:创造历史,也书写历史。因此,他仍然要完成一项工作:在历史中反思自己。”

他在回忆录中以史学家的素质和历史见证者的身份,用大量的篇幅、大量的字数、大量的篇幅,记录了胡主席在革命道路上遇到的战友、队友,从高级领导到战士,以及同胞们。

他认为,伟大的事业只有各行各业、各阶层的每个人都尽自己的一份力才能成功。因此,他建议,在写作时,不要忘记任何事,无论多么微不足道,也不要忘记任何为共同事业做出贡献的人,尤其是那些为了更伟大的事业而牺牲的人。

他经常提醒历史学家,撰写战争史,不仅要讲述敌人的失败,更重要的是要讲述胜利者,分析他们胜利的原因。历史的教训不仅是共同的骄傲,更是具体的教训,因为正如列宁所说:“引领我们在战争中取得胜利的,也将引领我们在和平中取得胜利。”

陈忠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