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莱人离开故乡前的江河源头之感悟
(Baonghean.vn)——7月30日,位于蒙山乡(Con Cuong)Bung村和Co Phat村的22/35户丹莱族居民将搬迁至石岸乡Ke Tat-Ba Ha村的安置区。在“离开根”前的最后一天,政府和民众都有各自的担忧……
丹莱族35户居民安置项目是根据政府总理2006年12月16日第280/2006/QD-TTg号决定实施的,该决定批准了关于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目前居住在昆强县布玛国家公园核心区的丹莱族的项目。该项目的目标是改善生活条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该族群,同时确保边境安全并保护布玛国家公园的生态系统。为实现这一目标,在石岸乡(昆强县)Ba Ha - Ke Tat地区建设了新的安置区,规划面积100公顷,其中1.40公顷为居住用地,95.19公顷为生产用地。此外,自2011年以来,已建成35座吊脚楼和许多配套工程。
孟山公社Bung村居民La Van Tung先生:“为了未来,接受‘离开根源’”
我在这片土地上出生、成长、结婚、生子。尽管地处偏远,经济条件艰苦,但这里是我出生、成长的地方,我的根。如今,离开这片我几十年如一日的土地,每个人都感到难过、遗憾和不舍。但为了我自己和我孩子的未来,我选择离开。
我多次跟随移民小组来到新家乡,发现一切都更加便捷:交通、医疗,甚至孩子的教育。除了种植水稻、玉米、金合欢树,饲养牛和家禽外,许多家庭还通过出售杂货、提供磨粉机服务或输出劳务致富……所以他们渴望过上更好的生活。这正是村民们“离根”而去的动力。
![]() |
Con Cuong Mon Son 公社 Co Phat 村 La Thi Phuong 女士:“希望子孙后代拥有美好的未来”
我家有两个女儿,两个孩子,要搬到新地方。为儿孙们安排和准备一切让我哭了。远离儿孙们很伤心,我很想念他们,也很爱他们。不过现在我们有了电话和摩托车,有时候儿孙们会来看我,然后我也会去看他们。再说,我们家就在我们整个区,没有哪个地方离得那么远让我感到害羞……
等你搬到新老家,房子安稳了,生产用地有了,生意也兴隆起来,我以后也来。
![]() |
La Van Sang,12 岁,Mon Son 公社 Bung 村:“当我来到一个新地方时,我最喜欢去家附近的学校。”
“我今年上七年级,在离家20公里的蒙山中学上学,路途艰辛,有时两个月才能回家一次,雨季更是要忍受。远离家乡,远离家人,我思念我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听到父母说我很高兴能去离家近的新学校上学,我心里非常高兴。
![]() |
罗文灵先生——蒙山乡(Con Cuong)古发村党支部书记:“搬到新的家园,我希望人们能够保留自己民族的文化特征。”
这次我们村有11户人家要搬迁。村民们世世代代都亲如一家,如今要离开家乡,离开自己的村庄,离开自己的出生地,他们心里很不舍。这几天,我和村委会走访了搬迁户,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愿望,也和村民们分享,陪伴他们度过他们在村里最后的日子。
迁居异地,希望大家能早日稳定生活,发展经济,转变思维方式和生产习惯,拥有更美好的未来。但我也希望大家能保留自己的民族文化认同,不要让它消逝……”
![]() |
梁文俊先生——蒙山乡(Con Cuong)人民委员会副主席:“我希望你能早日在新家乡安顿下来,过上好日子。”
丹莱族人世世代代在此生活,是孟山族的“骨肉”。如今,他们离开村庄和故土,迁往新的土地,感到些许失落和怀旧。然而,搬到一个设施完善、基础设施完善、生产用地充足、交通便利的新地方……生活会轻松一些。
连日来,各级政府和社区组织除了做好群众按计划搬迁动员和思想工作外,还安排人力协助群众清点财产、打包物品、运输到新家,并组织群众见面欢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