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件纪念品都记载着有关胡伯伯的一个感人故事。
(Baonghean)——每件纪念品背后,都蕴藏着一段感人至深的胡伯伯生平故事,展现了他高尚的道德品格和伟大而朴实的品格。这些都是无价的财富,值得今天的孩子们继续学习,效仿胡伯伯的榜样。
![]() |
胡伯伯出生地黄筹镇的房子。照片:Dao Tuan |
1956年初,我国刚刚结束抗法战争,北方恢复和平,党和国家就提出在胡志明主席故乡修复其遗物的方针。为落实这一方针,乂安省成立了胡志明主席故居建设领导委员会和专业委员会。保护工作——中央政府博物馆专家与乂安省文化厅共同组织、研究、收集、核实,并与证人和老人见面,找到了阮生色先生在郎森的故居和胡志明主席出生时哭泣的黄柱三居室故居。
在修复文物的同时,义安省文化厅还组织了文物研究和收集工作,以便在新修复的房屋中展出,其中包括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珍贵文物,例如:
黄氏嫔夫人的床
剪辑:刀团 |
![]() |
胡志明主席就是在这张床上哭着出生的。图片:Dao Tuan |
正是在这张床上,她为越南人民生下了三个爱国的孩子:
阮氏清女士出生于1884年,阮生谦先生出生于1888年。值得注意的是,1890年5月19日,阮生功先生(胡志明主席的儿名)在出生时哭了。
黄竹村胡叔家的木箱
![]() |
这个木箱是黄春阳先生的家人送给女儿黄氏宬的礼物,当时她结婚搬出去了。照片:Dao Tuan |
这个木箱子被认为是黄氏岽夫人的嫁妆,是她父母在她出嫁搬走时赠送的。木箱子长99厘米,宽77厘米,高80厘米,为木质。1895年,胡志明主席携家人前往顺化时,黄氏岽夫人将此箱送给了妹妹黄氏安。后来,由于贫困,黄氏安夫人将此箱卖给了同村的陈登黎先生。黎先生去世后,此箱由其子陈登黎使用。陈登黎后来用此箱与叔叔陈丁换了一个柜子。修复故居时,乂安省文化厅官员将此箱收藏起来,作为文物展示。
童年的阮生宫,跟着这只木箱学步,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1961年12月9日,在漂泊了半个多世纪,为救国救民而奔波之后,胡志明主席终于有机会回到故乡。再次来到故乡,他感慨万千。当他认出这只神圣的家传木箱时,他颤抖的双手顺着木箱边缘摸索了一阵。他强忍着激动,转过身,说道:“你们真是太会保存旧木箱了。”这个木箱是她母亲结婚那天,祖父母送给她的礼物,用来存放珍贵的家当,也用来纪念她与家乡家人的宁静回忆。
黄竹村胡叔家的吊床
![]() |
黄筹村胡伯伯家的吊床。图片:Dao Tuan |
胡伯伯家三间小屋里,一张吊床横卧在两间屋子之间。吊床长3.2米,宽1.5米,用莎草编织而成,每年都会重新修缮。每个夜晚,在黄筹村熟悉的茅草屋下,伴着梭子的声音,黄氏寮夫人摇晃着吊床,哄着包括阮生宫在内的孩子们入睡。歌声轻柔,蕴含着母亲的情感和梦想。
“啊……哦……宝贝,我有事要告诉你。
照顾好书籍和食物
使饥饿的人洁净,使衣衫褴褛的人芬芳
“功名轻贱,国家必报应”。
这些甜美的摇篮曲,也传递着简单平凡的人生初课,却比什么都深刻。在救国征途中漂泊多年后,听到异乡母亲的摇篮曲,胡伯伯泣不成声,辗转难眠,感动地写下了这样几句诗:
“离家几十年
昨晚我听到妈妈哄我入睡。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胡伯伯想听一首义静维或军乐曲……那时他非常想念他的母亲和祖国。
木凳(森村遗迹)
![]() |
Pho Bang Nguyen Sinh Sac 先生位于 Lang Sen 的房子。照片:Dao Tuan |
在森村遗址——胡志明主席与家人于1901年至1906年居住的地方。在第五间屋子里,有一张木床,是阮生谦(胡志明主席的哥哥)和阮生宫休息的地方。这张木床长1.56米,宽1.5米,高0.5米,厚0.04米,是木制的。在森村时,胡志明主席和哥哥阮生谦是同班同学,兄弟情深,总是一起学习、玩耍、吃饭、睡觉。这里留下了他童年与亲戚们在一起的许多回忆。1906年,阮生色先生到顺化,把这张床送给了亲戚阮生桂。冬天那家人烧火取暖,把最外面的床烧坏了,就把另外三张床锯成一样高,这张床比以前的要矮一些。
![]() |
胡伯伯于1957年首次回国。图片库 |
时隔五十多年,1957年6月16日,胡志明主席终于有机会回到故乡。看到那张承载着两兄弟多少欢乐和悲伤回忆的旧木床,他感动不已,便询问随行人员:“反射镜好像变短了,不是吗?即使离家近50年,即使忙碌千头万绪,家乡的纪念品对他来说依然充满情感。
除了这些充满情感的文物外,金莲遗址目前保存着4000多件不同种类、材质、形式的文献和文物,它们各有特点和意义,为遗址和博物馆创造了丰富的内容和展示形式,专题展览、流动展览……为遗址内外的宣传工作提供服务。
这些文献和文物是民族的宝贵财富,是胡志明主席及其家人的思想道德和伟大革命事业的宝贵遗产,也是金莲遗迹地得以正常运转和发展的最重要物质基础。
胡伯伯丝绸衬衫在第四军区博物馆展出
在四号军区博物馆,展出了一件用生丝制成的朴素棕色丝绸衬衫。军区博物馆宣传干事阮友焕少校介绍说,这是阮文威先生家人于1970年捐赠给博物馆的纪念品。
![]() |
第四军区博物馆官员介绍展品。图片:Thanh Quynh |
阮文威先生生于1890年,是福山公社(安山)的子弟。他是1930年至1931年安山县义静苏维埃运动的核心成员之一。当时,安山县共有27支红色自卫队,其中安福村红色自卫队是成立最早、组织最完善的组织之一,阮文威先生担任队长。在队长阮文威的指挥下,安福村红色自卫队屡屡惩治政府中的恶人。
1931年初,法国殖民者将兵力集中到包括安山县在内的西部地区。阮文威先生被法国殖民者囚禁了15年。在狱中,这位赤卫队队长依然坚定不移,鼓励党员和群众继续积极斗争。
![]() |
胡志明主席送给阮文蔚的丝绸衬衫。照片:清琼 |
革命成功后,他回到家乡,积极参与新文化建设、变工运动、合作社运动等活动,成为子孙后代和年轻一代学习的榜样。
1957年6月,胡志明主席时隔50年再次回到故乡,听取了阮文威先生的事迹和榜样。在阮文威先生70岁生日之际,他送给他一件丝绸衬衫。这件衬衫也是1956年越中军人母亲协会和谅山市妇女联合会送给胡伯伯的生日礼物。
一盾法案背后的故事
![]() |
越南第四军区博物馆展出的一盾纸币。图片来源:Thanh Quynh |
这张面值为1盾的纸币静静地摆放在展示柜里。这也是一份纪念品,它承载着胡伯伯对防空、空军战士,特别是第四军区防空部队的感人故事。
时间回到1967年的夏天,河内天气非常炎热。看到闷热的天气,胡伯伯对武奇同志说:
这么热的天气,巴亭阁楼顶上的防空兵怎么受得了?他们的饮用水够用吗?你上去看看,再告诉我一声。
武祺同志听从胡伯伯的吩咐,去了解情况,得知士兵的看守条件非常艰苦。胡伯伯了解情况后,请武祺同志拿出自己的存折,里面存着报社付给他的稿费。
武祺同志看了书后汇报说:
- 先生,还剩下25,000多越南盾(相当于60两黄金)。
他说道:
- 他立即将这笔钱转交给总参谋部,并说:“这是胡伯伯的礼物,用来给防空兵买水喝,不仅给巴亭的士兵,也给全北方所有炮兵平台上执勤的士兵。如果这笔钱不够,就请所有有防空兵执勤的地方捐款!”
当时,第四军区防空部队从胡伯伯那里得到3000越南盾,用于买茶和取水。
为回应他的爱戴,第四军区防空空军官兵积极训练、学习,在战斗中取得了许多战绩。
继续讲述日常生活的故事
![]() |
借鉴胡伯伯捐出积蓄为战士买水的故事,第四军区将“操场上有一碗水”的模式在部队中具体化。图片:Thanh Quynh |
从胡伯伯给防空部队买饮用水的钱这个感人的故事开始,多年来,第四军区各部队都开展“训练场上一碗水”活动。第四军区324师副政委阮文安中校介绍说,为了落实“训练场上一碗水”活动,该部队官兵,特别是妇女组织,每天都积极收集旧书、旧报纸、废品……然后变卖筹集资金。就这样,每周、每月,根据部队的训练、演习安排和季节气候,他们都会为部队准备饮用水。旱季,妇女们会煮黑豆粥或柠檬水;雨季,她们通常会泡上热绿茶……这些行动虽然微不足道,但却为分担训练场上部队的辛劳做出了贡献。
不仅如此,胡伯伯送给阮文威先生衬衫的故事也被第四军区各单位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在行军、训练和实战演习中,士兵的衣服被撕破、磨损。为了确保士兵认真使用军装并节省开支,各单位成立了“士兵缝补队”。每个训练季节开始前,各单位的基层妇女组织都会前往各单位,为士兵缝补军装。这些简单的工作让许多士兵更有动力学习和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