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时期的英雄记忆
(Baonghean.vn)——抗美救国战争已经结束46年了,但那些经历过战争的人仍然保留着战争的记忆。这些记忆依然鲜活,是经历过战争的一代人的负担。
“火之国”指挥官
每当提起前第四军区副司令高春姜少将,许多曾在广治战斗过的战士都会心生敬佩。因为他经历了1972年的“烈日炎炎”,也曾在这片残酷的战场上浴血奋战了十年。今年他已年届八旬,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但他从未忘记在广治的岁月。战场烟火
那段日子真是艰苦危险,每天面对炮弹和枪林弹雨,耳边听着飞机的轰鸣。但那也是战士们值得骄傲的岁月,他们不惜牺牲,谱写了胜利之歌。
高春姜出生并成长于灵山乡(今安山)。1960年,18岁的他辍学参军。他的军旅生涯在众多战场留下了印记,其中服役时间最长的是广治省,这里留下了许多快乐和悲伤的回忆。最令人难忘的是九号公路——溪山——上那些惊心动魄的战斗,由于兵力稀少,他被敌人包围了整整一个月。
![]() |
高春姜少将站在一个书架旁,书架上摆满了抗美救国的文献。摄影:孔建 |
当时,姜先生是连长。他手臂受伤,为了躲避敌人追击,不得不悬着胳膊在森林里行走。“部队深入森林,食物和药品都用完了,不得不挖树根和野菜来抵御饥饿和疾病。有些人不得不留下来。一个多月后,上级指示我们开辟一条撤退道路,我们部队才得以返回基地。”姜先生说。
然后为保护而战的日子广治城堡1972年,广治省军区第八营由高春姜指挥,率先进入战斗状态,也是最后撤退的部队。战斗异常激烈,敌我力量悬殊,敌军集中火力,我方伤亡惨重。
![]() |
高春姜少将夫妇年轻时的照片至今仍保存完好。图片来源:NVCC |
姜先生回忆道:“我们住在泥泞的碉堡里,经常饥寒交迫,炸弹和炮弹在碉堡上空爆炸。士兵们仍然用鹿角和水壶烧水煮粥,一勺一勺地分给别人。当冲锋陷阵的命令下达时,每个人都视死亡为无物。战役结束后,该营被授予英雄称号。”
直到现在,他仍然记得很多人的战斗精神和牺牲。队友像阮维平同志(来自河内怀德县)被迫击炮弹击中眼睛,他自己取出弹片,包扎伤口并请求上级让他继续留下来战斗。
故事中,曹春姜少将总是提到他的妻子黄氏儋女士。他们同龄,同班,自小相爱。国家危亡,儿子奔赴战场,女儿在家务工,后来又奔赴前线。一次,曹春姜少将休假回家,两人便结为伉俪。战火愈演愈烈,曹春姜少将依然抽出时间寄信回家探望妻儿,坚信胜利终将到来。
“即使在广治城,两次战斗之间,我也抽出时间坐下来给家里写信。在最艰苦、最残酷的地方,我仍然怀抱希望,觉得生活更有意义。”——姜将军吐露心声。
![]() |
1972年,高春姜少将在广治城被士兵剪头发的照片。图片来源:NVCC |
黄氏儋女士分享道:“当时我在家,工作、值班,还要照顾四个年幼的孩子,生活很艰难。但每天晚上,工作结束,孩子们睡着后,我都会拿出丈夫的信来看,然后坐下来写回信。写信和等信让我忘记了艰辛和困难,让我坚信胜利和家人团聚的那一天一定会到来。那一刻,喜悦便油然而生。”伟大的胜利,我抱着孩子们大喊:“我赢了,爸爸快回来了。”那一整天,以及接下来的一天,我都生活在喜悦之中。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姜将军依然珍藏着许多珍贵的照片。比如新婚夫妇的合影;比如广治城战役间隙,高春姜营长被士兵剪头发的悠闲照片;又比如被敌军炸弹炸毁的房屋照片……每当他独自一人时,他就会翻看老照片,寻找那段战争的岁月。
勇敢的斗争船
初夏午后,门罗镇义海坊兰盛小区迎着凉爽的海风。在孝村集体住宅院子前一棵古老的榕树下,阮玉贞先生(生于1949年)正坐在树荫下,给孩子们讲述他年轻时拿起枪与敌人战斗的故事。1967年,这位18岁的渔村青年离开渔船参军。
出生在 Cua Hoi 的乡村,拉姆河出海后,这位从小就亲身体验海上风浪的渔民,被选入海军特种部队(海军特种部队)。经过两年的训练,阮玉桢奉命加入他的部队(126团1队),跨越17度线前往广治省作战。主要作战区域是东门和越门地区,敌舰经常停泊在那里,提供补给和武器。
![]() |
Nguyen Ngoc Trinh 先生回顾了该单位的历史。照片:丛健 |
在广治近四年的战斗中,郑先生已记不清参加过多少次战斗。他不仅与舰艇作战,还与队友一起攻击敌方坦克,多次令敌人惊慌失措。他曾两次获得“勇敢的舰艇战士”称号,一次获得“勇敢的坦克歼击员”称号,等等。勋章然而,这位前特种部队士兵却无法忘记广治省赵风县嘉当临时港口的战斗。
郑先生回忆道:“1972年底,上级宣布敌人正在通过海路向广治省增派武器,特种部队已做好战斗准备。之后,我和两名队友奉命进攻嘉当临时港口。虽然港口是临时的,但敌人严密防守,经过三个晚上的侦察,才攻占了这个阵地。”
![]() |
阮玉贞先生荣获“勇敢的舰船袭击者”和“勇敢的坦克歼击者”称号,并荣获多枚勋章。摄影:孔建 |
为了到达目标,郑先生和队友们必须游到海里,然后绕进港口,继续翻越铁丝网和哨所,才能找到目标。前两个晚上,他们搜寻了很久,却始终找不到武器库,不得不将其藏匿起来。直到第三个晚上,郑先生在一排房屋里发现了几个箱子。小心翼翼地撬开箱子,里面装着大口径子弹。
郑先生猜测这是敌人刚刚调来的武器库,于是回去向指挥官汇报。尽管知道非常危险,他们三人还是决定当晚发起攻击。他们每人带了一枚定时地雷进入武器库,安放在不同的位置,然后撤到外面。
“当我们到达安全位置时,我和两名队友突然听到一连串巨大的爆炸声,火焰覆盖了海滩,浓烟滚滚。看到敌军士兵惊慌失措,我们互相拥抱,欣喜若狂,因为任务完成了。”
战后,阮玉贞先生被派往北方学习,两年后又回到南方战场。1975年胡志明战役期间,他的部队奉命登船,前往解放南威群岛是率先攻占南一岛的士兵之一。
![]() |
阮玉贞先生和他的妻子。照片:丛健 |
战争结束后,郑先生回到家乡,与同村姑娘陶氏河(生于1957年)结婚。陶氏河比郑先生小8岁,最初只是通过父母和邻居的讲述认识郑先生。战争年代,会门地区是遭受美军飞机和炮舰猛烈轰炸的重点地区之一。年幼的陶氏河四处卖鱼,帮助父母照顾弟弟妹妹。
“当时,炮火连天,枪林弹雨,大家都盼着祖国早日解放。据说村里有几个人上了战场,战斗非常英勇,郑氏也在其中。和很多人一样,我也盼着战争快点结束,好去迎接归来的战士们。1975年4月30日,全村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我和人群一起在街上高呼‘胡志明主席万岁!’” 郑氏回国后不久,我们就结婚了。——何太太回忆道。
如今孩子们都长大成人,成家立业,阮玉贞夫妇却依然眷恋着故乡会门,闲暇之余,他们总会翻阅一些旧书。庆祝年前,这个国家还处于战火之中。
送一只脚到南方的土地
同样是在南方战场上生死与共的经历,胡友义先生(1951年出生)始终铭记着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1970年,战争进入异常激烈的阶段,年仅19岁的琼玉县青年琼琉报名参军,加入了海军特种部队。
训练结束后,Nghi先生和他的队友们沿着长山进入东南战场,被分配到巴地隆庆省军区。在这里,他的部队配合民兵攻占了敌军的许多哨所,摧毁了多座桥梁和涵洞,给敌军造成了重大损失。
![]() |
胡友义先生正在参观战争时期的文物。摄影:孔建 |
每一次战斗都是一次牺牲,也是战士胡友义磨练意志和战斗决心的时刻,为战胜敌人做出了贡献。直到今天,胡友义先生仍然清楚地记得1973年初的最后一场战斗,他在激烈的战场中失去了一条腿。
那天晚上,我们进攻了康兰山的敌军哨所。敌军顽强抵抗,哨所炮火连天,我用B41摧毁了敌方几个机枪窝。当时,我没有想过死亡,只想着如何尽可能多地消灭敌军。天快亮时,在撤离战场的途中,我不幸陷入地雷,失去了一条腿,被战友送往野战医院,并被授予三等军功勋章。
战场形势愈发激烈,身负重伤的毅先生被困在战场中央,直到解放后才前往北方(近两年)。在缺乏医疗救治的情况下,这位伤兵不断饱受疼痛和恶性疟疾的折磨,有时甚至几乎失去记忆。
![]() |
这张照片是胡友义先生刚入伍时保存的。图片来源:NVCC |
即使回到离家仅20多公里的义丹,义先生仍然想不起自己还有父母、兄弟姐妹和爱人。哥哥来看望他时,他花了一个小时才想起来,他们紧紧拥抱,喜极而泣。后来,他回到家,最小的妹妹来迎接他,他问:“爸爸妈妈,这女孩是谁家的女儿?”
当时,受伤胡友义与爱人阔别近七年后重逢。尽管多年杳无音信,女孩依然全心全意地等待着。胡友义的妻子张氏丽说:“我比他小两岁,住在他家附近,我们从小就是好朋友,后来相恋了。胡友义上战场后不久,我也参军了,主要在北方作战。从那时起直到南方解放后,我一直没有收到任何消息,我的家人甚至以为他已经去世了。”
![]() |
何友毅先生和他的妻子。照片:丛健 |
有时候,李太太真的担心极了,但她仍然相信毅先生还活着,并等待着他归来的那一天。“南方解放那天,大家都很高兴,我也特别高兴,一直盼着他回来。没想到我的愿望真的实现了,他从养老院回来没几天,我们就办了婚礼……”李太太吐露心声。
一部分人员因医疗治疗条件有保障,另一部分人员得以回国。家乡在温暖、充满爱的家庭氛围中,Nghi先生的身体逐渐康复,记忆力也逐渐恢复。夫妻俩生育了三个孩子,逐渐克服了困难,如今孩子们都长大成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