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虚荣

党先生 October 13, 2021 07:20

(Baonghean.vn)为了预防、打击和根治追名逐利的弊病,每个干部和党员必须提高认识,行为端正,树立合法的名声,提高自尊心,保持廉洁......

古人云:“德卑而尊之;

孩子的心思计划着伟大的事情;孩子的力量很重;第一次是不够的。

就是说,自己的德行很差,却得到了很高的地位;

智力和能力较低,但志向很大;

实力弱,责任大;

很少有人像他一样不遭遇灾难。

民间传说:“买名声三万,卖名声三钱”。

名誉,是一个名字,一个人的名字,一个头衔,为公众所知晓和尊重。名誉本身就蕴含着人性化、美好的意义。因此,在生活中,无论是否言明,每个人都渴望拥有名誉。这不仅是个人需求,渴望拥有一个名正言顺的名声也是一种动力,驱使人们不断努力进步、提升自我。

如果仅此而已,那就没必要讨论了。问题在于,很多人的觉知不完整,不完全了解自己,沉溺于名利地位的欲望,以至于生病了。这就是虚荣病。

功名病也是党的十二届四中全会所警告的道德败坏和生活作风滑坡的表现之一:一些干部、党员出现了“爱名利、爱炫耀、‘擦亮’自己的名字,喜欢被抬高、被赞扬”等现象……

可悲的是,不仅个人贪名利,就连领导干部和集体领导——即使是高层领导——也在无意中助长这种贪名利的情绪。轻松提拔、徇私舞弊、“兄弟无忧”的手段并非个例。副部长、副厅、副局、副处、副厅等副职数量已经“多如牛毛”,甚至还有更多“虚增”的副职!由此可见,在一些地方,“胡说八道”、指手画脚、“搞业务、搞文件”的领导干部数量甚至超过了工作人员、专家等等。最高峰时,一个部门“上报纸、上电视”,14/16人都当领导。这种情况在包括国会在内的大众媒体上都有报道。拥有军衔和职位,是未来规划中的“等待”。而津贴——“现金和米粮”——则是理所当然。

Tranh minh họa
插图

如今,贪图名利地位的人屡见不鲜。他们巧妙地巴结、奉承、贿赂、阿谀奉承,巴结上级,希望获得更高的职位。有些人虽然身居高位,却觊觎更高、更“好”的地位,千方百计地接近,甚至不惜使出各种花招、阴谋诡计——包括“挂亲戚”来插手,以图谋篡位夺权。

有些人贪图名利,不顾道义,忘却友谊,践踏战友情谊,为了个人野心不惜“化干戈为玉帛”,甚至打压他人。殊不知“小德得尊,小智谋大,小力负大责,小能不能成”。也就是说,小德得尊,小智谋大,小力负大责。这样的人,不遭灾祸的不在少数。民间有句俗语:“三万买一誉,三钱卖一誉”。名誉并非靠自己的才德、实力、信誉创造的,但越是昂贵的代价,就越是被人轻视、贬低!历史上不乏这样的恶例吗?

无论去哪里,自我介绍都要包含你的级别、职务,甚至你的兼职。演讲时,要巧妙地“融入”自我介绍,不至于“无聊”地谈论自己。听者很容易察觉到“量”不够,跟不上质量,“鼓”大而空,没有发出声音!

当“假头衔”和“假名声”多起来的时候,那些思考深刻、说话坦率、真心做事的优秀人,就失去了兴趣、希望、动力、意志、信念!

1927年,在创作这部作品时革命之路胡志明主席指出,作为一名革命干部的必备素质之一就是“不骄不躁,不骄不躁”。

1947 年,在获得权力仅仅两年之后,在工作中改变你的工作方式胡志明主席很快就指出并警告了党员干部容易犯的错误和缺点。其中之一就是好名病、贪名利病、贪地位病和形式主义病。他指出,患上这些病的党员干部都有共同的特点,比如:好名利,好装,喜欢别人奉承、夸赞;稍有成就就吹嘘,自大,认为没有人比自己更好;以为自己是英雄、是伟人,有时为了好名利,做出一些不值得做的事情;只想当这个主席、那个委员,不想做实际工作……

***

预防、打击和根治“功名病”,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提高认识,行为端正,树立正确的名誉观。要懂得净化心灵,破除功名利禄、攀比攀比、地位攀比的思想,提高自尊心,保持廉洁自律,锻炼自我,积累知识、能力和实践经验,即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转变;远离阿谀奉承、买办买卖、游说等日益腐蚀干部的行为。

在组织方面,要认真贯彻落实越共十二届六中全会关于“继续创新重组政治体制,精简机构,确保有效运转”的第18-NQ/TW号决议。坚决贯彻“三精简、两细化”方针,即“精简机构、精简中间层级、精简副职层级”,精简机构,精简人员编制。

这是一个极其困难、微妙、敏感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干部和公务员的权利和地位;但它也极其重要,因为它决定着每个组织和党员的领导能力和战斗力,决定着民有、民治、民享的国家和各级政治体系的效力和效率,决定着人民对党、国家和政权的信任。

我们建立机构、组织,建立干部队伍,我们的干部整天忙个不停,关键是,人民从这种忙乱中得到了什么好处?

党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