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虚荣

党先生 DNUM_BDZBAZCACB 07:20

(Baonghean.vn)为了预防、打击和根治追名逐利的弊病,每个干部和党员必须提高认识,行为端正,树立正确的名声,增强自尊,保持廉洁......

古人云:“德高望重;

“孩子的心思可以计划伟大的事情,孩子的力量可以尝试伟大的事情,但第一次是不够的。”

就是说,自己的德行很差,却得到很高的地位;

智力和能力较低,但志向很大;

实力弱,责任大;

很少有人像他一样不遭遇灾难。

民间传说:“买名声三万,卖名声三钱”。

名誉是一个名字,一个人的名字,一个头衔,被公众所知晓和尊重。名誉本身就具有人性化、美好的含义。因此,在生活中,无论是否言明,每个人都渴望拥有一些名誉。这不仅是个人的需求,渴望拥有名誉也是一种动力,驱使人们不断努力进步、完善自我。

如果仅此而已,那就没必要讨论了。问题在于,很多人觉知不足,不了解自己,陷入对名利地位的渴求,以致得了病。这就是虚荣心病。

功名病也是党的十二届四中全会曾经警告过的道德败坏和生活作风滑坡的表现之一:一些干部、党员出现了“爱名、爱炫耀、‘擦亮’自己的名字,喜欢被抬高、被赞扬”等现象……

可悲的是,不仅个人贪名利,就连领导干部和集体领导,甚至高层领导,也无意中助长了这种贪名利。轻松提拔、徇私舞弊、“为兄弟解忧”的手段并非个例。副部长、副司、副局、副处、副司等副职数量已经“多如牛毛”,“多如元军”;而且还有更多副职级别在“膨胀”!由此可见,在一些地方,“胡说八道”、指手画脚、“搞业务、搞文件”的领导,数量甚至超过了工作人员、专家等等。最高峰时,一个部门竟然有14/16人当领导,还“上新闻、上电视”。这种情况在包括国会在内的媒体上都有报道。拥有军衔和职位,是未来规划中的“等待”。而津贴——“现金和米粮”——则是理所当然。

Tranh minh họa
插图

如今,贪图名利地位的人屡见不鲜。他们巧妙地巴结、低三下四、贿赂、奉承、讨好上级,希望自己能身居高位。有些人虽然身居高位,却总是觊觎更高、更“好”的地位,千方百计地接近,甚至不惜使出各种花招、阴谋诡计——包括“挂亲戚”来插手,以图攫取高位和权力。

有些人贪图名利,不顾道义,忘却友谊,践踏战友情谊和同事情谊,不惜“化干戈为玉帛”,为达个人野心而贬低他人。殊不知“德不正而居高位,智不明而谋大事,力不强而任重道远”,这样的人,少有不遭灾祸的。民间有句俗语:“三万买一誉,三文卖一誉”。名誉并非靠自己的才德、实力、信誉创造的,越是昂贵的代价,就越是被人轻视、贬低!古往今来,坏人的例子不胜枚举吗?

无论去哪里,自我介绍都要包含你的级别、职务,甚至兼职。演讲时,必须巧妙地“融入”自我介绍,不至于“无聊”地谈论自己。听者很容易察觉到“量”不够,质量跟不上,“鼓”大而空,没有发出声音!

当“假头衔”和“假名声”大量出现的时候,那些思考深刻、说话坦率、做事老实的优秀人,也失去了所有的兴趣、希望、动力、意志和信念!

1927年,在写作这部作品时革命之路胡志明主席指出,革命干部的必备标准之一就是“不虚荣、不傲慢”。

1947 年,即执政仅两年后,在工作中改变你的工作方式胡志明主席很快就指出并警告了干部党员容易犯的错误和缺点。其中之一就是好虚荣病,即贪名利、贪地位、贪形式主义。他指出,患上这些病的干部党员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贪地位、好装,喜欢别人奉承、夸赞;稍有成就就吹嘘、自大,认为无人能及;自以为是、伟大,有时为了这种好心,做一些不值得做的事情;只想当这个主席、那个委员,不想做实际工作……

***

预防、打击和根治“功名病”,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必须提高认识,行为端正,名副其实。要懂得净化心灵,破除功名利禄、攀比攀比、地位攀比的心理,提高自尊心,保持廉洁自律,修身养性,注重积累知识、能力和实践经验,即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转变;远离阿谀奉承、买办买卖、游说等日益腐蚀干部的行为。

在组织方面,要认真贯彻落实越共十二届六中全会关于“关于继续创新重组政治体制机构,精简机构,确保有效运转的若干问题”的第18-NQ/TW号决议。坚决贯彻“三精简、两细化”方针,即“精简机构、精简中间层级、精简副职层级”,精简机构,精简人员编制。

这是一个极其困难、微妙和敏感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干部和公务员的权利和地位;但它也极其重要,因为它决定着每一个组织和党员的领导能力和战斗力,决定着民有、民治、民享的国家和各级政治体系的效力和效率,决定着人民对党、国家和政权的信任。

我们建立机构、组织,建立干部队伍,我们的干部整天忙个不停。重要的是,人民从这种忙碌中得到了什么好处?

党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