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X 义安省斥资数十亿“建房”,让“天赐福”茁壮成长
(Baonghean.vn)——蚯蚓从一道乡村菜肴,如今已成为每公斤售价50万越南盾的抢手货。为了开发这一资源,这位1987年出生的年轻人没有等到洪水季节才去“捞取天赐”,而是利用冲积土地,为蚯蚓创造了生长环境,并积极主动地进行开发利用。

中福强乡富春村的冲积地以前荒芜着,由于远离河流,又经常被洪水淹没,芦苇高过人头。一次偶然的机会,潘玉英(1987年生,兴原县兴盛乡)发现这片冲积地上有很多蚯蚓“窝”(虫巢)。他租下了中福强乡的冲积地,把它改造成了一个养蚯蚓的池塘。
“我的家乡在兴盛乡,靠近周仁地区,那里以特产而闻名,粽子稀缺的时候价格高达每公斤70万到80万越南盾,相当于100公斤大米。然而,这种收入来源完全是被动收入,盈亏取决于天气,只能等到季节来凑“运”。由于工作性质,我与海阳人接触较多,直接参观体验了慈溪、清河等地的“粽子仓库”,还结识了海阳的阮文淑先生,于是我们俩萌生了去义安创业,种植粽子的想法。” 玉英分享道。

租到地后,两兄弟又投入数十亿越南盾,将这几十公顷的冲积地进行土地改良。原本沼泽深厚、长满芦苇杂草的冲积地被夷平,建成了地块。数十名工人日夜辛勤劳作,用泥刀、铁耙整平床面、整平泥土……整整一年,新地块、新田块变成了蚯蚓塘的形状。
“说是养蚯蚓,其实是养蚯蚓、照顾蚯蚓。蚯蚓本来就在地里,我们只是改良田地,给蚯蚓盖房子,创造一个适合蚯蚓生存生长的环境。杂草和莎草被翻耕机碾碎成腐殖质,为蚯蚓提供食物。土地被深翻、平整、疏松,这样蚯蚓就有地方栖息。有了食物,蚯蚓就能长得更大、更肥,卖得更高价。” Ngoc Anh 先生说。

据Ngoc Anh先生估计,如果改造8个蚯蚓池,需要花费40-50亿越南盾来修建灌溉渠、安装水闸、改良土壤,并在池底施用有机腐殖质作为基肥。虽然花费了不少资金,但如果成功,蚯蚓带来的收入也不小。
阮文素先生在海阳省养蚯蚓有几十年的经验,他说:“养蚯蚓不靠运气,要懂得把蚯蚓‘叫’回来,要懂得把它们养得又大又肥。就是种一季有机水稻,既有水稻收入,又能给蚯蚓提供天然的营养来源,帮助土壤疏松,让蚯蚓容易上岸生长。以前没有堤坝,蚯蚓随水漂,如果不能及时捞起来,就全没了。现在,堤坝加固牢固,有涵洞可以捞蚯蚓,蚯蚓上来价钱好,就捞起来卖;蚯蚓便宜了,就把涵洞封上去,‘囤蚯蚓’,等价钱涨了,再把水放掉,捞起来卖。”

此外,蚯蚓养殖户必须清楚了解蚯蚓的生长发育特性,才能知道如何合理利用它们。事实上,蚯蚓一年四季都可以找到。蚯蚓只有在盐度约为千分之三的地区才能生长发育良好。
蚯蚓的漂浮过程其实就是繁殖过程。那时的蚯蚓只有牙签那么小,有时长达半米,将所有营养物质集中在头部,然后断裂,从地下游到水面。蚯蚓的头部里藏着蚯蚓卵,遇到咸水时,卵会破裂,蚯蚓卵与水泡混合,回到池塘继续新的生长周期。
琉璃的产季集中在农历九月和十一月,其他月份也有,只是数量较少。每月初一和十五左右,也就是水位上涨的时期,仍然可以找到琉璃。此时,琉璃的产量较少,但价格也不错。

根据Ngoc Anh的计划,在不久的将来,池塘改造完成后,将种植美味的有机水稻品种,既能从水稻中赚取收入,又能为蚯蚓提供食物。此外,蚯蚓田还能养殖虾、虾虎鱼、蛤蜊、螃蟹等,带来额外收入。
“最重要的是坚持完全有机的原则,因为蚯蚓是一种‘怪物’物种,对化学物质很敏感。为了保护蚯蚓,唯一的办法就是给它建房子,比如建堤坝围住滩涂,改良池塘底部,使田地表面透气,并彻底停止使用农药和化肥。” Ngoc Anh 先生说。
要把这片荒芜的冲积地变成富饶的蚯蚓养殖区,蚯蚓的产量也至关重要。因此,除了将新鲜蚯蚓卖给批发商外,他还正在兴建蚯蚓加工厂,将蚯蚓加工成蚯蚓泥、蚯蚓饼、鱼露等特色产品,以及从蚯蚓田里采摘的蚯蚓饼。另一方面,他还注册了OCOP“明星产品”,连接国内市场消费,并瞄准出口。此外,Ngoc Anh还非常重视蚯蚓池生态旅游计划,既能创造收入来源,又能推广Lam River冲积地的美食特色。

然而,许多人认为,在“穀”(ruơi)领域投资数十亿美元仍然“风险很大”。因为,堤坝外的冲积土地是公有农业用地,由公社管理(占5%),通过招标方式租赁(根据规定,租赁期限最长为5年)。同时,改良土地和建设“穀”(ruơi)农业区的时间长达两年,成本高达40至50亿越南盾。因此,如果只开发3年,很难盈利,如果天气不好,则被视为失败。
潘玉英先生坦言:“我真心希望地方政府能够创造条件,延长土地租赁期限,这样像我们这样的蚯蚓养殖户就能放心地投入长期资金发展蚯蚓养殖。蚯蚓养殖不仅能保护本地水生物种,将其发展成特色产品,还能充分发挥这片冲积土地的优势,为当地工人创造稳定的就业机会。为了维护这个蚯蚓池,我们每天还需要雇佣15到20名工人,工资为35万越南盾/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