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 Lon 的文学播种者
(Baonghean.vn)——在海拔近2000米的普隆山顶上,村里的老师们依然日夜默默地教书育人。几十年的岁月,他们收获的是村里的热爱,以及这里苗族人民的尊重和感激。
一个秋日,我们跟随西山学校的老师们来到了西山乡(奇山县)的董村(包括董镇和董多依)。说实话,虽然我走过义安省西部的许多路,但这条15公里长的路对我来说可能是最可怕的。这条小土路陡峭湿滑。自行车总是挂着一档就犁地,但仍然行驶得很慢。有些路段我灰心丧气,想要掉头,但看到老师们勤奋地领着车,推着车,我咬紧牙关,决心要到达普隆山脉上巍峨的蒙族村。

到达目的地后,熊伊娥老师(1995年出生)刚放下自行车,迅速洗完手脚,就跑到门口迎接每个学生进教室。她在东多村的幼儿园只有一个班,18名学生。看到老师,小学生们立刻跑过来握住老师的手,就像久违的亲人一样。伊娥老师说,这里的学生也很可怜,虽然年纪小,但很多孩子不得不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而父母则要出去工作。“生活很艰难,孩子们也受苦。有时候,看到这些学生,我会想起自己家里的孩子,他们的父母都出去工作了,不得不把他们留给爷爷奶奶照顾一整个星期。”熊伊娥老师感叹道。

问起后,Xong Y Ia 吐露心声:“她有两个孩子,一个7岁,一个3岁,但因为丈夫也在外地工作,所以只能寄宿在塔卡乡山河村的爷爷奶奶家。虽然这里离家只有15公里,但山路陡峭,来回不便,所以她只能在周末回家看望孩子。晴天时,上山下山只需要一个多小时,但下雨时至少需要3个小时。这里没有电,手机信号时好时坏,她非常想念孩子,却又不得不忍受无法给他们打电话的痛苦。”
每个星期五晚上,学生们放学回家后,Xong Y Ia 女士都会跑回家找孩子们。星期天下午,她会去市场买米、鱼露、盐和其他一周所需的食物,然后骑着她的旧摩托车回村里。 “一个人在这里有时会感到害怕,但我已经习惯了。过去几年,我住在鲁城村和旺卢村,路途艰难,但有人陪我一起住就好多了。现在,这里只有一个班,所以我只能这样孤身一人。距离东多伊村学校大约2公里的地方是东镇村,我丈夫的妹妹刚毕业,在那里教书。姐妹俩住得很近,所以天黑后,我有时不得不请她下来和我一起吃饭睡觉,以减轻我的恐惧。好在这里的村民很关心老师们,看到他们缺粮,就送来蔬菜、薯类和水果分享。”伊依女士高兴地说。

幼儿园对面是西山少数民族寄宿学校。全校一二年级共有20名学生,3名教师。这里“资历”最长的是哈巴坦老师(1982年出生),已经在村里教了18年。坦老师说,以前毕业后去侗族村教书,真的非常不容易。那里没有路,只有一条林间小路。他家也在山哈村(塔卡乡),但以前去侗族村,他得走一上午。现在虽然有路了,但也好不到哪里去,下雨天,走路和推车差不多用时。 “三位男老师,还有幼儿园老师Xong Y Ia,每次都要预约一起上山。要是有什么事,我们甚至会互相帮忙推车上山。最难熬的是学校开会或者活动的时候。打电话的时候,我们身处没有信号的地方,联系不上。等我们接到电话的时候,已经快到开会时间了,赶不上。”Ha Ba Tenh老师难过地说。

三位老师在一间约15平方米的小房间里休息和工作。小厨房用简单的木板搭建,里面摆放着锅碗瓢盆,是老师们做饭的地方。Mua Ba Vu老师说,每周回家,他们都会轮流带一盒方便面和鸡蛋,准备一周的用量。“这里最缺的还是电和网络。现在,虽然按照新的通识教育方案授课,但老师们都得这样‘自由’地上课,很不容易。”Mua Ba Vu老师吐露心声。

然而,据在村里长期生活的老师们说,他们在村里度过的时间,与阮浩光先生和他的妻子武氏明平女士相比,简直微不足道。去年,阮浩光先生和他的妻子被调到基地任教,但村民们仍然记得他的故事。

阮浩光先生来自安溪乡(Con Cuong),武氏明平女士来自吉万乡(Thanh Chuong)。阮浩光先生和武氏明平女士都毕业于师范专业,并申请来这里工作。阮浩光先生和他的妻子在村里辛勤劳作多年,已经能像真正的蒙族人一样讲蒙语。他也是低地居民与蒙族人进行工作或贸易的桥梁。天空中飞翔的各种鸟类、森林深处的动物、树木、花朵……他都用蒙语向当地居民讲述。

谈及此事,同镇村的哈巴龙先生也回忆道:“村民们见光先生夫妇在村里生活了很久,又主动要求把户口迁到这里和村民们一起生活,所以都很喜欢他。他精通蒙族语言、文字,熟悉蒙族风俗习惯,所以大家都向村长请愿,同意给他举行一个授名仪式。这在侗族村是前所未有的事。当然,村长也因为敬佩这位老师长期为村里付出的努力而同意了。于是,每个村民都捐了一点钱,买了一头猪去宰杀,举行一个授名仪式,为光先生授姓,改姓蒙族。授名仪式结束后,大家都叫他哈忠库。”
我们与驻扎在普伦峰的老师们告别。云层开始翻滚,寒意渗入我们的肌肤。但看到学生们在11月20日这天送给老师的野花,我们内心感到无比温暖。虽然物质生活依然匮乏,但每个人的眼中都洋溢着无比的幸福。那就是希望,希望能够把信件送到乂安省大山深处教师们的偏远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