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静省尉、冕民俗文化的形成空间

阮芳青(文学艺术杂志第491期,2022年3月) May 17, 2023 22:38

(Baonghean.vn)- 义安省民歌以朴实、质朴的歌词和旋律,用当地语言表达出来,形成了独特的渭、疆民歌风格,充满了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和对夫妻间的爱,为保留乡村社会行为的良好风俗习惯做出了贡献。

阵型空间

在越南历史上的多个时期,义静省的名称几经易名,直至阮朝时期才恢复为义安省。1831年明命帝统治时期,义安省被分为义安省和河静省。1976年至1991年,义安省和河静省合并为义静省。1991年,义静省被分为义安省和河静省,直至今日。

Biểu diễn dân ca ví, giặm tại Lễ hội đường phố 'Quê hương mùa sen nở' trong khuôn khổ Lễ hội Làng Sen năm 2023..jpg
2023年莲花村节框架下“莲花盛开的故乡”街头庆典上魏氏和詹氏民歌表演

吴德盛教授在其研究中指出,构成区域文化的因素包括:自然环境、人口构成、历史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文化交流。因此,乂族亚文化区的特定空间必然会考虑到影响这片土地的历史环境,从而打造出一个文化摇篮,乂族人民和文化正是从这里形成和发展的。地处偏远,周边与中心、越南人与前少数民族以及占族人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这些因素强烈地影响着这片土地上人民的个性特征和文化特征的形成。

可以说,乂安人民的性格是由这片土地上人们在政治、历史和社会环境中的行为所塑造的。关于这里人民的性格,一直以来存在着许多相互矛盾的评论和观点,因为居民的起源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响。乂安人民的性格具有多样性和极端性,因此很难做出片面的评价。乂安人民性格中最突出的特点是高度的社区意识。他们使用一种非常独特的方言,这种方言将他们塑造成一个具有独特身份认同的群体,并融入到民歌《毗》和《夷》中,创造出一个充满人性色彩的艺术世界。

维族和吉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与许多其他民俗文化类型一样,义安省的维族和仪族文化在水稻种植的文化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维族和仪族的文化空间广泛分布于义安省和河静省,从山区到沿海平原,以及兰江两岸。离开义安的土地,与义安人民分离,维族和仪族的生存和发展举步维艰。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特征,表明除了自然景观之外,义安居民的心灵、生活方式和文化活动也对其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换句话说,维族和仪族的生物圈是由义安土地和人民的心灵和生活节奏所创造的。没有这些因素,它就没有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自18世纪以来,《维》和《弦》已成为乂安族民间流行的文化活动形式。至今,它已有两个多世纪的存在和发展历史。这一段历史虽然不长,但足以塑造并深深渗透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维》和《弦》的表演方式既有独唱,也有连唱。无论是在河边、田野里、码头上、船下,还是在村落竹篱后的织布机旁……表演空间仍然是村落空间,与乡村、农业、农民三个基本要素相关。《维》和《弦》的歌词质朴、质朴,贴近生活语言,在现有语言中进行了“乂化”、“民间化”,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歌词体系,在越南民歌宝库中名列前茅。

由此可见,尉氏和谏氏在义安村落文化价值的形成和传承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说民间文化和文学是民主诉求和意识的体现,那么义安的尉氏和谏氏便是这种民主的典型代表。他们没有严格的规矩,没有尊卑贵贱之分,也没有禁忌。思想自由体现在语言上,平等相待体现在称呼上,亲密无间体现在称呼上。可以说,这是义安传统村落独具特色的沟通方式。正因如此,许多精神价值得以传承和发展。

维族民歌和詹族民歌是义安人民社区活动的产物。

维与琴是一种民歌体裁,在旋律、歌词、内容、表演空间和时间等方面都体现了义安特色。它是一种精神产物,真实地反映了当地人民生活的独特之处。义安人民擅长作曲、即兴创作,并拥有独特而丰富、忧郁的嗓音,这正是维与琴创作和传承的主题。这类民歌主要在规模和空间各异的社区活动中产生,并与社区活动息息相关,这些活动塑造了其基本特征,并构成了其起源、创作者、创作主体以及生存和发展环境的主要维度。

参考

1. Nguyen Chi Ben, Bui Quang Thanh,乂静民歌,出版商文化信息,河内,2013 年。

2. 黄仲景乂静民间诗歌中的平行结构方言——保护和弘扬乂安民歌的价值,出版商乂安省,2012 年。

3. 宁越教省乂安民歌歌词中的文人气质——乂安民歌的价值传承与弘扬,出版商乂安省,2012 年。

4. 武玉庆对义静民歌的一些评论,杂志义静文学与艺术,1996年第21期,第117页。

阮芳青(文学艺术杂志第491期,2022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