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化男子喜欢在义安“忙活”
在义安省顺化协会,潘友静先生(1979年出生)不仅因他对活动的热情和活力而受到人们的爱戴,还因为他克服困难、奋起直追的精神和始终为大家着想的善良心而受到人们的敬佩。
最安静的人
在跟随郑先生志愿团去瞻仰英雄烈士和革命功勋人物的旅途中,我们亲眼目睹并深深感受到郑先生的细致和责任感。

队伍从荣市出发,前往越南-老挝国际烈士公墓上香。由于很多人没有交通工具,丁先生很早就出发去接大家。每到一处,他总是早早到达,等待其他人,不让任何人等他,并时刻关注着每位成员的健康和情况,以便及时提供帮助。第二天,他又第一个到达,承担起运送、装卸和分发慰问品给伤病员的任务……
4年来,潘友静的形象一直与活动联系在一起。志愿服务有时他亲自下厨,免费为医院里的病人送粥;有时他照顾孤寡老人和孤儿;有时他去慰问伤病军人,表达谢意……无论什么活动,丁先生总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离开。他默默无闻,却又有着令人惊艳的专注和沉着。



这就是丁先生。在所有活动中,他总是话最少,但做得最多;总是最安静,但最有责任感;总是最安静,但最深刻。我认识丁先生是在2020年底,当时我参加了广平省抗洪救灾工作。在那次援助之后,丁先生还帮助我们为因新冠疫情而被隔离的人们运送救援物资。从那时起,他就一直是当地慈善活动的积极志愿者之一。2023年,丁先生因在2021-2023年期间为慈善事业做出的诸多贡献,获得了乂安省人民委员会主席颁发的奖状。他还将因此获得的奖金用于帮助处境困难的人们。——乂安省红十字会阮氏金莺女士分享道。
河内“朋友”志愿者小组负责人阮氏蓉女士也感同身受:“我见过很多好人,也和很多慈善家合作过,但从未遇到过像丁先生这样特别的人。他不畏艰难,真诚地与不幸的人们分享,不求任何回报或认可。每次儿子从远方求学回来,丁先生总会邀请他一起参加志愿者活动。”

的确,丁先生默默地把志工团收养的兴平坊孤寡老人当成了亲人,路过或有事时都会去看望。他把志工团收养的南门坊与祖父母一起生活的孤儿女孩当成了自己的孩子,每个月都会亲自上门送去礼物。每周五晚上和周六凌晨3点,无论寒暑,他都会安排好一切工作,成为“一锅爱心粥”小组厨房里最早到、做得最多的人之一。谁需要帮助,只要力所能及,他都会第一时间赶到……对他来说,帮助处境艰难的人不再是一种选择,而似乎已经成为了这个沉默寡言的顺化男人的本能。
美地上的爱情
因为丁先生性格沉默寡言,初次见面时,没多少人知道他是顺化人。经过25多年的共同生活,义安不仅是他妻子的故乡,也是他全家人的“福地”。


安静(Anh Tinh)家境贫寒,家中子女众多,是家中的长子。自幼,安静便深知家境贫困,母亲身体欠佳,父亲犯下种种错误,他深知自己有责任代替父母照顾弟妹。17岁时,为了赚钱抚养弟妹,潘友静决定去学校学习建筑技术,并找了一份工作。
“在我的家乡,建筑行业有很多工头。我跟着他们学技术,等我熟练了之后就去找工作了。因为顺化那边工作机会不多,我就去了荣市,给一些顺化本地的承包商打工。就这样干了两年,一位客户看到我技术不错,主动建议我管理一批工人,帮他们接项目。机缘巧合之下,我就成了一名承包商。从那以后,虽然经济不景气,市场低迷,但我从来没有断过活,我的团队也从来没有缺过项目。”丁先生分享道。

丁先生操着一口淳朴的顺化口音,吐露心声:“我之后,家里还有7个弟弟妹妹,4个男孩,3个女孩。我的工作稳定下来后,就带着他们7个来到荣市,在这里创业、生活。现在,他们7个都成家立业了,3个弟弟也是建筑承包商,3个妹妹提供理发、洗发和美容服务,剩下的一个弟弟刚刚去新加坡打工。”
丁先生关爱弟妹的故事家喻户晓。“丁先生肩负着沉重的家庭重担。当他把弟妹们接到荣市时,丁先生不仅包吃包住,还悉心照料每个孩子。他教儿子学习建筑技艺,并资助他创业。他的女儿则被送去学习服务业,然后开了一家小摊,租了个房子打工。等到他们的工作稳定下来后,他还为她们安排了婚姻。这种勤勉和模范的行为,是他弟妹们学习的榜样。不仅如此,丁先生还在义安省顺化社团的凝聚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工作繁忙,面临重重困难,他仍然全心全意地照顾着协会的一切工作,帮助协会不断发展壮大,凝聚力不断增强。我们因此敬佩丁先生。”——顺化协会会员阮文越先生乂安省分享。

在分享中,丁先生多次提到义安省荣市是他人生中重要的里程碑。这座城市,这片老挝酷暑肆虐的土地,给了他发展事业的机会,也让他遇到了他的妻子——她始终尊重并支持他的一切决定。
丁先生坦言:“虽然还有很多困难,但我觉得自己很幸运。我相信,看到丈夫花很多时间参与社区活动,花很多钱照顾孩子,妻子们都不会感到高兴。在义安省收获的‘福气’,让我渴望给予更多,分享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