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补美育“空白”
专家认为,美育是帮助人们找到与自然、社会、周围事物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
高等教育的标志
胡志明国家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文学系黄如芳教授在题为“大学教育体系中的美育——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讨会上发言时表示,1975年以前,他那一代学生喜欢唱历史歌曲和歌颂爱国爱乡的歌曲。
如今,在青年艺术舞台上,他听的说唱歌曲更多,似乎不太合自己的口味。但有一天,偶然听到说唱歌手Den Vau的《带钱回家给妈妈》和《捉迷藏》,他明白了年轻听众的喜好是有原因的。
几代人仍然有机会在艺术中找到共鸣,而不是难以逾越的障碍。黄如方教授从上述例子出发,提出了对年轻一代进行审美教育的问题,其中确立了尊重不同兴趣、性别、职业和个体之间丰富而健康的审美趣味多样性的意识。

科学家和专家一致认为,审美教育在教育,尤其是在大学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中央文艺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席裴世德博士认为,文学艺术和文化产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一支不仅精通专业技能,而且思想文化底蕴深厚,审美情趣高雅、现代、健康的劳动队伍。同时,真正的文学艺术作品也离不开具有良好审美倾向的受众。
裴世德博士强调,“学校的审美教育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大学系统是文学艺术人才的主要来源,并承担着文化产业;同时,占青年人口很大一部分的学生也是国家文学艺术的当前和未来的受众”。
黄如方教授认为,智育、德育、美育、体育教育是涵盖从幼儿园到大学的综合教育体系中四个有机联系的领域。相比其他三个领域,美育最为微妙,其有效性也最难验证。每个阶段的美育都有不同的要求、目标和方法。
方教授认为,在当今时代,科技发展迅猛,矛盾激化,人们需要在科学与良知的呼声之间、在权力与物质力量的欲望与对美与和谐的渴望之间找到平衡。因此,美育是帮助人们找到与自然、社会和周围事物和谐相处的途径。
专家认为,美育虽然不如职业教育有效,但却是高教育水平的体现。接受过古典艺术理论与实践训练的学生,是一个民族高教育水平的体现。
国家和教育培训部一直致力于在从小学到大学的学校中开展美育课程。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家长和学生自身意识的差异、相关法规和具体实施等方面的原因,美育课程的实施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专注于美学与艺术教育
胡志明国家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文学学院艺术系讲师陶乐娜博士表示,目前,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主要通过普通美学课程进行,课程时间为2个理论学分,相当于6个课堂课时。
“显然,如果课程时间短、学生人数多,而且课程内容往往针对多个专业,那么学生从中学习到的知识就不多了。”罗博士说道。一些学院意识到审美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例如文学、越南研究、新闻与传播等学院,在专业学期开设了名为“艺术通识”的附加课程。
据Dao Le Na博士介绍,目前一些私立和国际大学都设有专门教授艺术的院系,如富布赖特越南大学、范朗大学、阮必清大学、胡志明市理工大学等。
这对美育教育很有帮助。因此,那老师认为,如果学校能设立一个专门研究和教授美育相关课程的部门,或者开设美术方面的培训项目,就能解决学校美术科目师资不足的问题。
范朗大学戏剧与电影系主任、副教授潘氏碧霞博士表示,戏剧和电影等大众艺术形式吸引了广泛的观众群体。尤其是电影,它对年轻人有着深远的影响,从服饰到礼仪,从语言到沟通和行为……
“对年轻一代进行审美教育的方法有很多,但通过文化艺术进行教育被认为是最有效、见效最快的方法。”潘氏碧荷女士说。
胡志明市师范大学文学系主任裴青传副教授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提高学生审美教育的有效性,并指出需要在课程、课程和文学体验活动中将教学和审美教育结合起来。
胡志明市师范大学为了使审美教育更贴近学生,将审美与人文教育融入到每门课程中。此外,学生还可以学习越南传统和现代文学,并从审美和人文的角度了解校内外的外国文学。
胡志明国家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文学系副教授段黎江博士表示,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自古以来就是一项要求,高中和大学也在努力逐步实现这一目标。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当时国家还处于贫困落后时期,殖民教育和长期战争导致教育存在偏差。尤其是美育,实践性较差,因此很容易被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