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士端同志在苏联运动期间于英山县的英勇事迹
阮士端同志和其他资深党员的贡献,是历代人民牺牲奉献、英勇顽强战斗、出色完成党和人民赋予他们的任务的典范。
如今的春山,过去是长美,是都良县一块拥有丰富历史文化传统的土地。根据《19世纪初越南村庄名称》记载,从1831年(明命十二年)到1963年,春山被称为安山县顺中乡大文村(因此,在1930-1931年的革命时期,都良县人民直接受安山县委员会指挥)。
阮士端同志(1896-1956)来自义安省安山县顺中乡长美乡大文村(现义安省杜良县春山乡5号村)。他的父亲阮士干先生是一位儒学学者,专长于教书育人,为穷人开药,并具有爱国情怀。

20世纪初,大文村和义静省许多其他农村地区一样,这里的人民饱受殖民和封建政府的压迫。家庭和人民的悲惨生活,在爱国青年阮士端的心中孕育了对敌人的仇恨和挣脱束缚、为祖国解放而战的渴望。
1927年夏天,福越同盟成员孙光飞同志[1]奉命前往仁忠村(今蓝山)教书,建立据点。他联系了邓士度、曹天秀、阮克阿等同志,在英山建立了第一个福越组织。组织成立后,同志们开展宣传工作,通过潘佩珠的爱国文学唤醒民族意识,并将活动范围扩大到整个英山县。
1928年初,顺中乡的福越组织成立,阮士端同志加入该组织,并被委派负责在当地发展该组织。通过密切的宣传工作,阮士端同志在长美建立了福越组织,该组织由大文村、中光村和乐天村三个村庄的爱国青年组成。
1928年底,在《革命道路》、《法国殖民政权的判决》等国外爱国书籍和报刊的强烈影响下,阮士端、阮士卓(竹南)等同志以及其他一些具有进步民族主义思想的同志宣布解散长美新越集团,并推动成立越南革命青年协会地方分会。随后,同志们开展宣传动员,使人民清楚地认识到驱逐法国殖民者、解放民族、造福穷人的目标。
1929年9月,安山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中央委委员、中央区委负责人阮峰色同志来到这里,召开秘密会议,宣布成立印度支那共产党支部,潘泰阿同志担任书记,同时动员成立了红农会、妇女解放会、共青团、学生会、支援会等群众组织。在长美,支部联系了阮士端同志和阮士卓同志,在阮士家教堂成立了该公社的印度支那共产党支部。这是顺中公社最早成立的支部之一。在阮士端和阮士卓同志的动员和领导下,长美镇人民与全区人民一道,热情地参加了散发传单、悬挂红旗等斗争运动,庆祝俄国十月革命周年纪念日……
随后,在越南共产党成立(1930年2月3日)之后,1930年3月底,在义安省委代表的领导下,成立了英山临时政府委员会,陈攸同志担任书记。会议决定将政府各部门的印度支那共产党支部改组为越南共产党支部。
从一名爱国士兵,阮士端同志正式成为越南共产党党员,与他的兄弟同志们并肩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者,争取民族独立和阶级自由。
1930年3月26日,在阮士端同志的家族教堂,在潘泰阿同志的主持下,成立了长美党支部,阮景坤同志担任书记。阮士端同志荣幸地成为该支部五名成员之一。
1930年5月,荣滨水及周边地区工农斗争的消息传开,极大地鼓舞了安山全境人民,特别是春山全境人民的革命精神。响应中央委五一“效仿义安农民牺牲精神”的号召,安山委召开了由各总书记参加的会议,决定将1930年6月1日定为安山全境人民总示威游行日。
阮士端同志、阮景坤同志和党组同志们在掌握了政府委员会的政策后,立即积极宣传动员人民参加,同时紧急筹备要求减税、延期纳税、反对敌方恐怖主义政策的示威游行,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
1930年5月30日夜,在阮士端和阮景坤同志的指挥下,长美乡各村的公社屋顶和树梢上都挂起了红色的锤子镰刀旗。随后,1930年6月1日黎明,在同志们的指挥和带领下,大批长美乡乡民与顺中县、白河县和黎义县的村民一起,前往长坤山(今大山乡)聆听演讲。
随后,阮士端同志、阮景坤同志和其他党员带领民众列队整齐,鼓声和旗帜齐鸣,向都良镇的英山宫进发。示威者们一边行进一边高呼斗争口号:
- 推迟征收土地税,废除人头税、市场税和渡轮税。
- 向士兵潘坦和阮攸的家属提供补偿。
- 提高工人工资,减少工人工作时间。
- 释放在滨水抗议活动中被捕的人员。
面对示威者汹涌澎湃的情绪,区长何春海率领五名士兵前往宫门迎接民众,并接受他们的诉求。1930年6月1日,安山人民的示威游行最终以胜利告终。
这次示威游行之后,党支部和群众组织在乡村地区更加广泛地发展,人民对自身力量和斗争意志的信念也更加坚定。1930年8月,阮景坤同志被调任省委,阮士端同志凭借其威望,被组织选举为长美支部书记。
在阮士端同志和长美党支部的领导下,长美人民的斗争运动日益壮大。为响应清章人民1930年9月1日的斗争,英山省委下令组织第二次大规模示威游行,阮士端同志和长美党支部于1930年9月7日下午组织赤卫队,将赤卫队分成3至5人一组,配备长矛和戟,前往各村动员和支援示威队伍前往集结地。
1930年9月8日黎明,鼓声锣鼓齐鸣,在阮士端同志的指挥下,长美乡民众与顺忠乡和白河乡的民众汇合,聚集在长昆山。听完党员们的讲话后,示威者们向政府机关进发。当队伍距离政府机关还有1公里时,都良站站长派出身穿绿色制服的士兵列队持枪阻拦。面对敌人的枪林弹雨,示威者们依然奋勇向前,高呼斗争口号。
面对革命群众的进攻,敌人从荣市派出武装飞机轰炸示威游行,造成7人死亡,30人受伤。面对敌我力量悬殊的局面,阮士端同志和他的党员带领群众暂时撤退,以减少伤亡。虽然这次示威游行没有取得预期的胜利,但它展现了群众的强大力量,震慑了村长,革命精神高涨。
面对人民的战斗力量,法国殖民者及其傀儡政府为了镇压长美县乃至整个英山县的革命运动,在全县范围内组织了多次搜捕行动,抓捕干部和党员。1931年5月6日,阮士端同志在经过多日的秘密活动后,遭到敌人伏击并被俘,押往荣市。尽管遭受酷刑,阮士端同志始终坚守对党的誓言。由于无法从他口中得到任何供词,义安省南部法院判处他三年有期徒刑、两年半软禁,之后流放至芽庄。
1932年7月,阮士端同志刚结束从芽庄到荣市的监禁刑期,就再次被指控为“英山宫廷委员会成员”。他第二次被敌人逮捕,义安省南部法院判处他3年有期徒刑、2年软禁,并继续流放至芽庄。
1935年2月,刑期满后,他被送回家乡,接受为期两年的软禁。回到家乡后,阮士端同志立即联系了阮廷进同志和阮士草同志,并动员人民参与建立互助小组,重建了由五名同志组成的大文党支部。
1945年5月,大文村越盟前线委员会成立,由3名同志组成,阮士端同志担任书记。1945年8月中旬,日本法西斯宣布投降后,他们收到越盟省际义静省发来的紧急电报,内容如下:“立即安排夺取政权,成立临时人民革命委员会,不分村县,先行一步。所有蓝衣军营都必须占领。夺取政权的计划取决于各地的灵活性。”阮士端同志和大文村越盟前线委员会的同志们召开会议,开始动员和集结所有群众力量。
1945年8月23日,在阮士端同志和大文村越盟前线委员会的领导下,广大村民奋起反抗,夺取政权。面对人民高昂的斗志和不屈的意志,村长、地方恶霸和村长们自愿交出公社的印章和各种文件档案。大文公社的夺权起义取得了成功。
1946年2月12日,在成功夺取政权的起义之后,阮士端同志被组织和人民选举为杜坦乡行政委员会主席。此后,他继续参加抗美战争,保卫祖国,并在家乡从事社会工作。
1956年,由于监狱条件恶劣和年老体衰,阮士端同志在家乡去世。
为表彰阮士端同志及其家人在民族解放革命运动中作出的贡献,总理范文同追授阮士端同志二级抗战勋章。阮士端同志及其资深党员的牺牲奉献、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以及出色完成党和人民赋予他们的任务,堪称历代人民的楷模。
-----
笔记:
[1] 孙光飞同志(1900-1973)是义安省清章县武烈乡人,1925年7月14日成为福越协会的创始成员。
参考:
-《杜良县委历史(1930-1963)》,义安出版社,2005年;
- 1999年,第四军区杜良县春山乡党委历史,第四军区印刷厂;
- 故事和文件由阮士端同志的家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