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人形机器人生态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
美国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的报告显示,中国参与人形机器人研发领域的龙头上市公司数量远远领先于西方。
摩根士丹利的报告指出,中国在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上远远领先于西方,尽管在一些重要技术领域仍落后。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亚当·乔纳斯表示,在全球100家被认定为“直接参与”人形机器人研发的上市公司中,56%位于中国。此外,中国还拥有45%的集成商,这些集成商专门定制机器人以满足实际用户的需求。

摩根士丹利强调,西方投资者面临的一大挑战是,除了特斯拉和英伟达等大公司之外,该行业缺乏知名公司。
报告指出,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国内供应链优势以及随时准备将技术付诸实践的商业生态系统,中国在人形机器人技术方面取得了最令人瞩目的进步。
摩根士丹利评论道:“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反映了人形机器人生态系统的现状,而这个生态系统未来可能会发生重大变化。”
目前,人形机器人大多应用于工业领域,尤其是物流和制造业,也有部分应用于科研和教育领域,甚至在中国一些酒店中也开始使用人形机器人执行日常工作。
作为这一快速发展的证明,去年一月,一群人形机器人在中国国家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了舞蹈,吸引了大批观众的关注。
分析人士称,几十年来,在一些西方国家逐渐退出重工业领域之际,中国一直保持着强大的重工业,这为中国机器人公司带来了显著优势。
北京市场研究公司迈博瑞咨询公司首席执行官马克·纳特金表示,中国企业“非常善于学习历史”。他们明白,那些最初为世界生产廉价商品的国家,是通过稳步提升价值链来实现增长的。
纳特金强调,中国拥有庞大的生产规模,有足够的资金来尝试自动化解决方案,而不必过于担心最初出现问题会造成生产中断。

此外,国内制造业的蓬勃发展也帮助中国机器人企业轻松进入产业供应链,利用现有零部件开发技术。
中国在“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中提出,要成为机器人技术创新的“全球卓越中心”,机器人产业收入年增长率达到20%以上。
在人口减少的情况下,当局可能正在推动机器人开发以维持生产力,去年人口减少了 139 万人。
不过,摩根士丹利的报告指出,中国企业在机器人行业的一个重要领域仍未赶上:高端丝杠的生产,而丝杠是将机器人电机的旋转运动转化为直线运动的重要部件,目前该领域由欧洲和日本企业主导。
报告指出,中国高端紧固件产品与欧洲、日本等国家相比,“在性能、承载能力和精度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不过,一些中国企业已开始进入这一市场,为未来缩小差距创造了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