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藤编织——当工艺达到OCOP的巅峰
从简单的藤条和竹条,他们创造了奇迹:五星级的OCOP产品,远销德国、荷兰、日本等要求最严格的市场。老工匠们用坚持和耐心传承着这份职业精神;而年轻人则用创意、设计和市场思维,为藤条和竹子插上腾飞的翅膀……
从粗糙的手到五星级的OCOP产品

近日,义安省连续传来好消息,德风竹灯产品组——包括竹扭吊灯、莲花瓣台灯、壁灯等——正式获得国家级五星级OCOP称号。
此前,该企业的其他5个产品在2022年也荣获了五颗OCOP星。迄今为止,这是义安省唯一两次荣登OCOP星的产品系列——这奇迹出自乡村工匠们粗糙的双手,这要归功于他们对传统竹藤编织工艺的耐心和持久热爱。

对于这些老手艺人来说,编织不仅是一项职业,更是一份骄傲,是连接他们与手工艺村和外部世界的纽带。这些从未离开过故土的手艺人,默默地编织着手工制品,它们出现在柏林市中心的咖啡馆、巴黎的家具展厅,或是东京充满日式风情的绿地上。
像武氏梅女士这样,今年已年过六十五,从事竹藤编织行业已有十年,虽然双手布满老茧,不如年轻时灵活,眼神也不如年轻时敏锐,但她每天都在一捆捆藤条和小竹篾里勤勤恳恳地工作。

“每次知道我的产品出口到国外,我都感到很自豪。我从未远行,但我做的产品却远销世界各地,这对一个手工艺人来说,就是最大的幸福。”梅女士动情地说道。
或者像段氏台女士一样,她从事编织行业已经超过15年了。尽管她年事已高,儿孙也都长大成人,但她仍然保持着每天早晨坐在竹架旁,规律地编织每一层竹子的习惯。对她来说,这份工作不仅增加了收入,也让她每天都感到快乐。
“我觉得自己还是有用的,还在为出口产品做贡献。每次看到成品精致的竹藤灯,我都觉得我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梅女士分享道。
.jpg)
正是这些诚实工人的细致、耐心、热爱工作和责任感,才创造出了五星级的 OCOP 产品,征服了世界上要求最苛刻的市场。
拥有数十年从业经验的工人。图片来源:TP “每次知道我的产品出口到国外,我都感到很自豪。我从未远行,但我做的产品却远销世界各地——这对一个手工艺人来说,就是最大的幸福。”
梅女士动情地说道。
当年轻人触及云与竹的灵魂
藤竹这种看似古老的材料,却在1987年出生的泰巴芳先生手中,为藤竹注入了新的生命。他出生于荣市一个从事藤竹手工艺的家庭,并在那里长大。后来,他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学习信息技术。
之后,他前往荷兰学习进出口贸易,之后又出国学习工业设计。Phuong先生没有选择在大城市从事办公室工作,也没有选择在欧洲寻求创意环境,而是选择回到家乡——他的父亲曾经在那里靠竹藤为生——开启一段非常私人的旅程。

在位于越南荣市义富工业园区一角的简陋作坊里,方先生认真地勾画着每一盏竹藤灯模型,充满北欧风情:简约、精致,却又清晰地展现出义安手工艺村的灵魂。
他设计的吸顶灯、吊灯、台灯、壁灯等藤编圆块、鸟巢块、蘑菇块……造型优雅简约,又不失质朴的工艺,受到德国、荷兰、法国等地顾客的热烈欢迎。
“我不想设计仅仅供人观赏的产品,而要兼具高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真正成为欧洲人必不可少的产品。竹子和藤条——我们熟悉的事物——是越南人的优势。我希望顾客能以全新的眼光看待它们。”Phuong先生分享道。
最重要的是,这些竹藤灯笼制品每一件都是一件艺术品,极具美感和创意,但必须确保它们不会过于复杂,以至于难以制作。相反,只需几条指导,手工艺村里的竹藤编织工——大多是老年妇女和母亲——就能完全制作出一件完整的作品。
因为,对于藤竹出口公司来说,最重要的是设计方面的竞争优势、大规模生产以供应市场、确保手工艺村工人的就业和稳定收入,”Phuong 先生说。
.jpg)
据Phuong先生介绍,由于设计会根据消费者的品味和生活潮流不断变化,每件设计出来的藤竹制品寿命通常只有两年左右,最多也就三四年。“每年我都要构思数百个设计方案和草图,然后发给客户和合作伙伴,让他们挑选和评价。我会根据客户的反馈,不断完善,创造出新的设计。所以,工作强度非常大。”
要想有新的设计、新的创意,除了要了解顾客的喜好、调研市场之外,还要走访手工艺村、原料产地,联系全国各地的知名手工艺人。

陪伴Phuong先生将设计转化为实际产品的是Duc Phong有限公司的首席技术员Doan Anh Tuan先生。如果说Phuong先生是绘制产品图纸的人,那么Tuan先生则是将这些产品变成现实的人。
每个设计在进入生产车间后,都必须经过一个手工“翻译”阶段:Tuan根据二维和三维图纸计算比例,选择合适的材料,然后直接指导织工——每一个接缝、每一个褶皱、每一个边缘。“每次有新的设计,我都会仔细研究,然后开始着手制作,制作样品。”

之后,我会把技术传授给工人们。他们大多需要“手把手地教”。因为每件产品都像一个个有个性的生命体。仅仅编织出正确的形状是不够的,重要的是保持设计精神。因此,我必须密切关注每一个细节,甚至和工人们一起吃饭、工作、修理东西。不过幸运的是,虽然工人们年纪大了,但他们学得很快,技术娴熟,而且非常敬业——段先生透露道。
阳光明媚的午后,在简陋的厂房屋顶下,年轻人弯腰弯架,老工人编织藤条和竹纤维的画面,不仅是代际传承的延续,也是在保留传统内核的同时,传承融合的历程的见证。

设计师和工匠之间不再存在隔阂。乡村产品和高端出口产品之间也不再有界限。信任、合作和灵感——年轻人用最质朴的事物创造出最现代的产品,同时又保留着工匠精神。
现代创意与传统工艺的结合,不仅带来了精美的产品,也创造了一种适合手工艺村的生产模式:年轻人负责设计,老工人负责制作,企业负责市场。这构成了一条人性化、可持续且在出口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生产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