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最后几个月,我们回到了清水边境公社,清晰地感受到了这里的变化。乡村里长满了白千层树林、茶山,还有各种果树,比如柚子、橙子、橘子、菠萝蜜、番石榴……一片片绿意盎然,绵延不绝。胡志明路和其他许多路线上都开设了许多服务和商店。来到玉林村,数百人正在用机器清理围栏、大门和谷仓,拓宽道路。当地居民何思建先生透露:“以前,水泥路只能供双向自行车和摩托车通行,土路只能容两辆牛车通过。现在,生活发展了,公社和村里制定了政策,我们村民一致同意开路,方便生产生活,共同美化村庄。”
玉林村村长阮文阳同志表示,村里道路主要为3.5-4米宽,为了拓宽至7米以上,村民们开会商量,自愿捐献居住用地和生产用地。许多农户捐献了数百平方米土地,自愿拆除了几十米长的围墙、大门、坚固建筑物,并拆除了被毁坏的果树和庄稼。村民们商量着捐献,有条件的农户捐献更多。6个自治小组的村民们同时商量并实施了垃圾清运工作,同时开展了建立村委会、维护卫生、保障农村安全等工作。建设文化屋、美化农村环境等多项任务正在继续实施,力争到2022年将该村建成新农村。

清水乡党委副书记、人民委员会主席何鸿泰同志表示:清水乡作为边境乡,自身也面临一些困难。但是,通过创新办事方式,以村为中心;注重宣传,使群众深刻认识到“自己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推行民主制度,哪些工作由群众自己做,哪些工作由群众自己讨论决定,从而凝聚起每个村群众的力量。除了玉林村力争在2022年达标外,此前,清水乡已于2021年督导水化村和水风村两个村达标。其余两个村水忠村和水山村明年将继续达标。对于乡级标准,当地已制定了具体的实施路线图,决心在2023年带领乡镇迈向新农村建设的终点线。
同样困难重重的清春乡党委已颁布两项关于新农村建设的专门决议,确定每年督导完成1-2个新农村村和1-2个乡级标准。党委责成新农村发展委员会成立工作组,由乡人民委员会主席和两名副主席亲自担任组长,滚动督导各村,从督导村开始,逐步推广到其他村。目前,除了富立村和五锦村两个村已达到新农村标准外,春兰村、白玉村和金花村三个村也正全力以赴,力争今年完成督导任务。

公社党委书记、人民议会主席阮庆成同志表示,在公社层面,各项指标都由各组织、干部、公务员具体负责,尤其要激发群众的责任感。例如,在环境指标方面,公社在8个村宣传、动员、凝聚共识,出资、与企业签订合同,负责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理;宣传群众积极整治村道、巷道、菜园,营造整洁优美的环境。在生产收入指标方面,公社分管经济工作的公社人民委员会副主席和公社农民协会主席则分别负责指导经济模式,转变种植结构,延长种植季,创造与消费相关的农产品等。

清章县自然面积广阔,许多乡(37个乡)正在建设新农村,人口稀少,因此必须投资建设交通系统。清德乡、清水乡、清林乡、清春乡、清迈乡等乡,乡内、村间、家庭间道路总长50-70公里,其中清春乡道路总长超过140公里。要达到这一标准,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必须动员民众捐献土地、树木、财产,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投资。尽管大多数居民的经济状况处于中等水平,但截至2021年底,人均年收入为4370万越南盾。

受上述因素影响,清章县新农村建设速度慢于全省其他地区。认识到困难和局限性,2020-2025年任期,清章县党委、政府决心创新思路、方法和领导方式,以取得具体成果。据此,对于年内达到目标的乡,县优先投入资金,同时呼吁企业和远离家乡的孩子们支持完成学校、交通、灌溉、文化设施等困难标准。对于未达到目标的乡,要求每年完成1个乡级标准并至少有1个村达到新农村标准。县制定了富余收入政策,除省政策外,还对登记达到目标的乡和困难乡(水泥产量200-500吨/乡)提供资助。
为了避免认为建设新农村是最后“一步”,一旦实现就结束了,没有巩固和提高标准质量,没有关注改善人民生活,特别是没有致力于建设真正宜居的农村,Thanh Chuong 指示,对于已经达到新农村终点线,但尚未由县指示建设先进新农村的公社,他们必须在一年内集中精力提高至少 2 个标准;已经实现先进新农村的公社要继续指示并努力成为模范新农村公社。


清章县县委副书记、人民委员会主席郑文雅同志说,最重要的是人民的贡献和支持,其中,干部是树立榜样、传播和激励人民的人,从修建道路、文化馆、乡村体育场,到翻修房屋、花园,将科学技术转化并应用于生产,增加人民收入......为了增加人民收入——建设新农村的一个可持续的关键因素,该县集中实施两个重要项目:发展与产品价值链、生物安全和转换种植结构相关的农场经济。

目前,青章县党委、政府和人民把工作思路从农业生产转向农业经济,初步形成一批高科技农业模式,打造清洁生产产品,OCOP产品体系不断壮大,市场扩大,群众收入增加。该县还积极创造良好招商引资环境,近2年来已有4家服装企业前来洽谈投资,其中3家工厂有招商政策,位于青莲乡的松冈服装厂正在投资兴建厂房,预计2023年第二季度投入运营,为约1500名当地工人创造就业和收入。该县还积极对接启动一些进展缓慢的项目,如将青水乡的药材加工项目改建为优质茶加工厂,以利用该县4700多公顷的茶叶原料源地优势;吸引和扶持原木加工厂稳定运营;今后一个时期继续推动生态旅游和精神旅游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