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是越南宣传教育部副部长阮安荣女士重返金莲遗址工作30周年。多年来,她一直留在单位从事翻译工作,至今,每当她遇到新的参观团,讲述旧事,她的心情依然如当初那般激动。在她遇到的数千团参观团中,总有一些故事让她终生难忘……
荣女士说:大约20年前,一个寒冷的冬日,阴雨绵绵,我接待了一群外国客人,其中一位来自日本。在参观阮生萨先生家时,我看到他非常认真地听讲解,并且长时间地伫立着,这与许多外国客人不同。特别是,当我被介绍到胡伯伯、他的兄弟和家人在1901年至1906年间居住的木床和小屋时,我看到他非常激动。片刻之后,他让我坐在木床上,但根据遗迹区的规定,任何人都不允许坐在文物上;他说:“让我坐下,这样我才能感受到胡志明主席的温暖。”

还有一次,Vinh女士和她的同事们在遗迹地接待了来自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的艺术代表团。通常,接待外国客人,他们要么使用当地语言,要么借助翻译。但面对老挝朋友,他们要求听越南语讲解,以便更好地了解胡伯伯和他的遗物。聆听着黄氏嫒夫人为国家、为丈夫、为儿女奉献一生的辛勤劳动的故事,聆听着胡伯伯一家为了国家利益牺牲个人情感的故事,看着国家元首简朴的生活和简陋的家……代表团成员都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在感慨万千的默哀之后,老挝朋友与遗迹地的兄弟姐妹们一起,手拉手,高声唱起了音乐家胡友泰的歌曲《越南情,老挝情》。
和荣女士一样,金莲遗址的导游和其他工作人员都对这里怀有特殊的感情。他们觉得,在这片“共同的家园”,能够“代表胡伯伯接待客人”是莫大的幸运。怀揣着这份特殊的感情,多年来一直坚守在这份工作岗位上,虽然每天都做着熟悉的工作,但面对不同的客人,每一份纪念品,都带着新鲜独特的情感娓娓道来。

或许正因如此,无论初次还是多次,游客和民众都会被感动。作为河内美亭的一名老兵,杜春历先生在这个特殊的五月回到胡伯伯的家乡,他还记得1973年的春节。当时,他还是一个来自河内的年轻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被征召到南方作战。在行军途中,他所在的部队一百多人在胡伯伯的家乡度过了第一个远离家人的除夕夜。之后,他的队伍去了南方,其中三人再也没有回来……
和平先生第一次回到胡伯伯的故乡是在20世纪80年代。此后,他多次到访,但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他说:“近年来,我回到胡伯伯的故乡,看到了许多不同的东西,比以前美丽得多。虽然景色变了,但胡伯伯故乡的茅草屋和文物仍然完好无损。回顾这些遗迹,我更加理解胡伯伯的为人,并敬佩他真正高尚而朴实的人格……”


自1956年抗法胜利后,党和政府即制定了修复先村遗迹和黄柱遗迹的方针,以满足人民对参观和了解这位敬爱的民族领袖的感情和需要。1964年,修建了胡志明主席生平和革命生涯展览馆。1970年,即胡伯伯逝世一年后,在此增建了胡志明主席纪念馆,同时正式建立了金莲胡志明主席纪念地。这也是胡志明主席博物馆和纪念地系统中第一个得到修复、宣传和纪念的纪念地,以迎接胡伯伯两次回国。
除了遗址群,这里还保存着许多珍贵的原始文物。其中最珍贵的原始文物之一是一个木箱,它被认为是黄氏宬夫人出嫁后搬出去单独居住时父母赠送的嫁妆。1895年,胡志明主席举家迁往顺化时,黄氏宬夫人将这个木箱送给了妹妹黄氏安,之后木箱多次易主。修复故居时,义安省文化厅的工作人员费尽心思,才找到这个木箱,将其收藏在遗址中。

1961年载着胡伯伯回故里的Gat-69号车,最初由乂安省行政委员会管理,后移交给省祖国阵线委员会、财政部,1979年转交给财政中学管理和使用。近20年后,值胡伯伯首次回故里40周年之际,这辆车被捐赠给金莲遗址管理委员会进行保护,供国内外游客了解胡伯伯的风采。
近年来,遗迹区收集了数十封信,其中包括胡伯伯写给义安省委的信、写给金莲中学学生的信、写给荣市人民、战士和干部的信以及写给老年人的信。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全省许多学校的学生写给胡伯伯的贺信,体现了全省青少年和儿童对胡伯伯的深厚感情。许多信中都表达了对胡伯伯的期盼和祝愿,希望他能到自己的学校来,并承诺“要好好学习,改进品行,不愧为胡伯伯的好学生”。

为提升遗迹价值,60年来,金莲遗迹地一直做好科研工作,系统地保护和保存原有遗迹群及周边遗迹。遗迹地专业部部长林廷雄也表示:“目前,金莲遗迹地保存文物290件,其中原件100件,同类文物100件。此外,文物保管区还保存42种类型、近4000件文物和数百份文件、文物,其中包括纪实照片、各地方向金莲遗迹地捐赠的国内外代表团的纪念品和收集的文件,为丰富胡志明主席在祖国生活和两次回国的故事作出贡献。”
大部分文物均已数字化,从而丰富了胡志明主席在故土生活以及两次回国期间的资料。这里展出的文物已成为一座蕴含着诸多历史价值的桥梁,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胡志明主席的一生,并更加珍惜他留给我们今天的人文和高尚价值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