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是阮安荣女士——宣传教育部副部长——重返金莲遗址工作30周年。多年来,她一直在这里从事讲解工作,直到今天,每当她遇到新的游客,讲述往事时,依然会像最初那样激动不已。在她接待过的成千上万的游客中,有一些故事她永远铭记于心……
荣女士说:大约20年前的一个冬天,在一个阴雨连绵、寒风凛冽的日子里,我接待了一批外国客人,其中一位来自日本。在参观阮生色先生的故居时,我看到他非常认真地听讲解,久久驻足,这与其他许多外国客人截然不同。特别是当我被介绍到胡志明主席和他的兄弟及家人在1901年至1906年间居住的木床和小房间时,我看到他非常激动。过了一会儿,他请我坐在木床上,但根据遗址的规定,任何人都不允许坐在文物上;他说:“让我坐下,感受一下胡志明主席的温暖吧……”

另一次,荣女士和她在遗址的同事们接待了一个来自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的艺术家代表团。通常情况下,接待外国客人时,他们会使用当地语言或安排翻译。但这次是老挝朋友,他们要求用越南语讲解,以便更深入地了解胡志明主席和他的遗迹。聆听着黄氏鸾女士的故事——这位勤劳的女性为国家、为丈夫和孩子奉献了一生;聆听着胡志明主席一家为了国家共同利益而牺牲个人情感的故事;看着他们简朴的生活,看着这位国家元首的简朴住所……代表团成员无不热泪盈眶。短暂的默哀之后,老挝朋友们与遗址的兄弟姐妹们手牵着手,齐声高唱着胡友泰创作的歌曲《越老兄弟情深》……
和荣女士一样,金莲遗址的导游和其他工作人员都对这里怀有特殊的感情。他们认为,在这片“共同的家园”,能够“代表胡志明主席接待游客”,是他们的荣幸。怀着这份特殊的感情,多年从事这份工作,虽然每天的工作内容都很熟悉,但面对不同的游客,他们讲述的每一个故事都饱含着新的情感。

或许正因如此,无论是初次到访还是多次造访,游客和民众都会深受感动。作为一名在美亭(河内)服役的老兵,杜春历先生在这个特殊的五月回到胡志明市的故乡,回忆起1973年的春节。那时,他还是个来自河内的年轻人,经过训练后被征召到南方作战。行军途中,他所在的百余人部队有机会在胡志明市的故乡庆祝了第一个远离家人的新年。之后,他们部队前往南方,其中三人再也没有回来……
上世纪80年代,李先生第一次回到胡志明市,重游故乡。此后,他多次造访,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他说:“近年来,我回到胡志明市,看到了很多不同的东西,比以前美多了。虽然景色变迁,但胡志明市的茅屋和文物依然保存完好。回望这些遗迹,我对胡志明的品格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加敬佩他这位真正高尚而朴实的人……”


自1956年抗法战争胜利后,党和政府便制定了修复森村遗址和黄竹遗址的政策,以满足人民对了解和缅怀国家敬爱领袖的情感和需求。1964年,胡志明主席生平及革命生涯展览馆建成。1970年,胡志明主席逝世一年后,又建成了胡志明主席纪念馆,同时,金莲胡志明主席纪念馆也正式成立。这是胡志明主席纪念馆体系中首个得到修复、推广和纪念的场所,旨在迎接胡志明主席两次回国访问。
除了遗址群,这里还保存着许多珍贵的文物。其中一件珍贵的文物是一只木箱,据信是黄氏鸾女士的嫁妆,是她出嫁搬离家乡独立生活时父母赠予的。1895年,胡志明主席一家迁居顺化时,黄氏鸾女士将木箱赠予了妹妹黄氏安,之后木箱几经易手。房屋修缮时,义安省文化厅的工作人员费尽周折才找到这只木箱,并将其陈列在遗址中。

1961年,胡志明主席乘坐Gat 69汽车返回故乡。这辆车最初由义安省行政委员会管理,后移交至义安省祖国阵线委员会、财政厅,1979年又移交至财政高中管理使用。近20年后,在胡志明主席首次访问故乡40周年之际,这辆车被捐赠给金莲遗址管理委员会进行保存,以满足国内外游客了解胡志明主席的需求。
最近,遗址收集了数十封信件,其中包括胡伯伯写给义安省委的信件;写给金莲中学学生的信件;写给荣市人民、士兵和干部的信件;以及胡伯伯写给老人的信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60年代全省许多学校的学生写给胡伯伯的祝贺信,展现了全省青少年和儿童对他的爱戴之情。许多信件表达了他们对胡伯伯访问学校的渴望和期盼,并承诺“努力学习,改过自新,做胡伯伯的好学生”。

为了提升文物价值,金莲遗址在过去60年中始终致力于科学研究,系统地保护和保存原有的文物群及其周边遗址。遗址专业部主任林廷雄先生表示:目前,金莲遗址保存着290件文物,其中100件为原件,其余为同类文物。此外,文物库房还收藏了42类文物近4000件,以及数百份文献资料,包括照片、国内外代表团捐赠的纪念品和文件,这些资料丰富了胡志明主席在故土生活以及两次回乡访问期间的历史故事。
大部分文物都已数字化,从而丰富了人们对胡志明主席在祖国生活以及两次回国访问期间的了解。这里展出的文物已成为一座桥梁,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通过它们,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胡志明主席的一生,更深刻地体会他留给我们的人道主义和高尚价值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