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月初的一天,我来到宜富乡13村的“透析村”,初夏的酷暑已然袭来。一排排铁皮屋顶的宿舍,顿时热得像火炉一样。这间宿舍位于胡同托街一条蜿蜒小巷深处,紧邻省立综合医院和115医院。在这个生死攸关的地方,我们更能体会到人间爱的坚韧。
在近40摄氏度的酷暑下,“透析社区”的居民们只能互相拉着走到门廊上坐下,享受凉爽的微风。我到达时,居民们刚做完透析回来,看起来身体状况好多了。然而,他们憔悴的脸上,苍白的皮肤,疲惫的痕迹,还有流血的手臂,仍然清晰可见。

居住在安城县和清乡的潘国权先生(1986年出生)对这个“透析村”的状况了如指掌。他身手敏捷,跑去搬来椅子,请我们坐下。然后他告诉我们,这个村里的居民大多患有严重的肾衰竭,为了延长寿命,不得不持续进行透析。他们每周三次,一年四季都定期进行透析。如果错过一次,他们的身体就会衰弱,血压会下降,四肢也会变得无力。每次透析后,这些透析患者仿佛变了一个人,他们的动作会更加灵活敏捷。

我见到了住在1号房间的阮氏花(音译,Hou Hoa,音译)女士(居住在新奇县奇新乡)。花女士是这个“透析村”里“资历最老”的人,已经工作了16年。陪伴她一起战斗的是她的丈夫——阮文战先生。自从花女士生病以来,阮文战先生为了家里的孩子们放弃了所有的农活和园艺活,骑着他的旧摩托车来到荣市做建筑工人,赚钱照顾妻子。我们到达时,阮文战先生还没有下班回家。花女士独自坐在门外等着丈夫。桌上摆着两顿没吃完的饭菜,盒子里装着一只小鸡,正在叽叽喳喳地叫着。

花太太说,等他回家吃个痛快,她一个人吃不下。花太太指着小鸡笑着说,前几天她家孩子来玩,给了他们几十个蛋,结果太热了,孵出来了。他就拿个塑料盒子,把小鸡放进去,让她帮忙照顾,分散一下注意力。

除了Hoa女士的丈夫来照顾她之外,Nguyen Thi Phuong女士也让她的丈夫陪同。Phuong女士来自龙山乡(Anh Son)。她已经透析了4年,但在过去的两年里,她的病情恶化,加上糖尿病并发症,她的眼睛已经看不见了。因此,她的丈夫必须每天陪伴在她身边,哪儿也不能去。她的孩子们偶尔会从乡下送蔬菜和大米来。

“透析社区”的十个小房间里,住着十种不同的情况,但大多数透析患者都是处境艰难、拼命想要治病的人。来自新基、安山、清章的病人来了,来自安城、琼吕的也来了,还有来自河静的。他们只能待在租来的房间里,数着日子过下去。
居住在清莲乡(Thanh Chuong)莲长村的黎氏梅女士(生于1982年)也是一个特殊的例子。她曾在驻扎在龙山乡(Anh Son)的青年志愿军第一队担任了15年的工作人员。2016年,她不得不辞去工作,前往荣市接受透析治疗。令人难过的是,在她家人中,她的哥哥也曾接受透析治疗,并于2018年去世。现在,她的医疗费用只能依靠在农村的70岁老母亲来承担。
得知我曾多次前往青年志愿队一号,如今它正式解散,麦女士眼含热泪。她热情地讲述了自己激动人心的时光以及与她共事的同事们。过去八年,她独自一人在这个“透析村”里,周围都是同样境遇的病人,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护。


我见到阮玉雄和黎氏芳时,他们刚做完透析回来。阮玉雄和黎氏芳的故事在这所寄宿公寓里广为人知。这证明了爱情在任何情况下,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时刻,也总能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洪先生1989年出生于越南清章县丰盛乡朗化村。2004年底,刚上十年级的他,因患上严重的肾衰竭而被迫辍学,收拾行李搬到荣市,开始了“吃医院饭比吃家常饭还多”的日子。
早年,Hung经常被父母接回家,每隔一天就去荣市(Vinh)做透析。但由于家中兄弟姐妹众多,Hung心疼父母务农的辛苦,后来就独自一人去做透析。为了补贴父母的医疗费用,他来到荣市,做过各种工作,从开摩的到当托运人。2016年,Hung通过一个透析患者社交网站认识了Phuong,一个1994年出生、来自清化省寿春县春兴乡的女孩。2011年,读12年级的Phuong不得不辍学去做透析。认识Hung之后,Phuong来到荣市接受治疗。

谈起自己的爱情故事,Phuong笑着说,当她生病需要做透析治疗时,当时在南方工作的父亲不得不搬回家乡照顾她。但当父亲听说女儿为了陪伴心爱的人而搬到荣市做透析时,他立刻斥责道:“你骗我。你说我搬回家乡是为了照顾你,你却为了追随爱人的召唤跑到荣市。”人们常说:“天不负人间,人间必承天下。”在这对年轻夫妇热恋之前,2016年底,双方家庭正式见面,并举行了晚宴,以确认对两个孩子的爱。
Hung 和 Phuong 目前正在荣市大学医学院接受透析治疗。身患这种可怕的疾病,他们从未想过,也不敢想象自己会生孩子。自 2019 年以来,这两个年轻人不再像以前那样做送货员,而是转而卖甘蔗汁。每天傍晚,他们推着装满甘蔗汁的车在张文灵街上卖,赚取额外的房租和医药费。

卖甘蔗汁收入不错吗?我问。阿雄说,如果天气晴朗,每天晚上能赚几百块,足够支付100多万越南盾的房费。那下雨或者冬天呢?那我就去做个送货员。阿雄说完,紧紧握住阿芳的手,笑了。灿烂的笑容。我突然在这对年轻夫妇的眼里看到了幸福,原来幸福是如此简单,如此平凡。

我们探访“透析村”的时候,也正是一日米厨为这里以及周边村庄的病人送去100份餐食的时候。这是一日米厨每周为透析病人送去免费餐食的活动。
琼榜(琼璐)村的阮玉娥女士是该厨房的发起人和同伴之一,自2022年以来一直陪伴着她。她分享道:“2022年初,在组织了一段时间的多项慈善活动后,小组里的兄弟姐妹们萌生了建立一个厨房的想法,用于帮助贫困患者。通过调查发现,透析患者是处境困难、最需要帮助的群体,于是小组制定了计划,安排每周三中午烹制100份餐食,分发给透析患者。”

作为荣市医科大学的毕业生,Nga女士非常了解透析患者的情况。因此,在制定菜单时,他们的菜品会与其他患者有所不同,尤其是那些必须清淡烹饪但又能保证原汁原味的菜肴。为了完成100份餐食,每周二晚上,小组成员都会聚在一起准备食材。周三早上,他们会来烹饪,并在患者刚从透析中心回来时将餐食带给他们。
目前,一日米厨有大约30名固定成员。成员们从事着不同的行业,每个月都会从收入中拿出一部分来资助做饭。从事机械行业的陈林先生就是一日米厨的成员之一。他分享道:“参与煮饭赈济贫困病患的成员,不分贫富,有钱的给多一些,没钱的给少一些。有人捐钱,有人送蔬菜、送米。所有援助的对象都是贫困病患,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


除了为义富乡的透析患者烹制100份餐食外,一日米厨还为荣市综合医院第二院区(关保病房)的透析患者烹制饺子,并在每个周日下午为义安血液科输血中心的患者提供120份粥……
离开“透析村”,我明白了肾衰竭患者的生活不会有奇迹发生。每天,他们依然要面对疼痛和疲惫。但来自社区的爱心、关怀、同舟共济、适时的鼓励,才是弥足珍贵的感受,让他们更有信心、更有希望,更有动力去战胜困难和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