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名消防警察的英勇行为和牺牲

昨天下午,河内市纸桥郡官华坊一家卡拉OK厅发生火灾。纸桥郡公安局消防救援大队立即组织人员灭火。火势得到控制,8人获救,但令人悲痛的是,3名警察在执勤时牺牲。这对家人、国家和人民来说都是巨大的损失。

面对如此英勇的牺牲,网络舆论纷纷表达沉痛哀悼。国家主席阮春福也向人民公安部队及三名官兵的家属致以慰问。

然而,更奇怪和令人悲哀的是,一些报纸在发表新闻稿时,竟然使用了“死亡”两个字,措辞显得麻木不仁和不礼貌。

据悉,记者并非有意如此撰写,上述报社事后也对标题进行了修改,但这实在是不负责任的疏忽,从记者到编辑部都需要汲取教训,及时改正。

死,就是白白地死去,毫无意义地死去。这个词在谈论死亡时是中性的。它不像“toi mang”那样带有讽刺意味,但也不像“sacrifice”那样表达一种高尚的、值得尊敬的死亡。

3名消防员不顾危险,甘冒生命危险挽救了8条生命,这无疑是一种崇高的牺牲。

“牺牲”一词并不像“死”那样具有中性,而是表达了为正义事业奉献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做一些对集体和社会有益的事情的含义。

“祭”字由“犧hy”和“牲sinh”两个字组成。其中:

Hy:名词,指用于祭祀的纯种动物。

Sinh:名词,指用于祭祀的牲畜。

因此,在原义上,“祭”与“生”结合起来,就产生了这样的含义:用来祭祀神灵或立下誓言的纯色动物。

《周礼·天地官·牧人》有言:“凡祭祀共其犧牲”。此语出自商朝开国君王成汤(公元前1847年-公元前1760年)之手。成汤灭夏后,天下大旱,连旱五年,成汤即入桑林祈雨,剪发修指甲,于桑园前自犧牲祈求,百姓十分感激,雨下千里。

源于清胜王舍身求雨的故事,后人用“牺牲”一词来比喻为了大义,愿意牺牲自己,为天下做些有益的事。

作为人类,每个人都渴望生存,不愿死亡。这是一种名为生存本能的本能。它始终存在,并且超越我们每个人身上所有其他本能。当面临危险或濒临死亡时,这种生存本能会异常强烈地涌现,促使人们寻找回归安全的方法。然而,面对他人的正义和危险,三位士兵将普通人的生存本能置于为更伟大事业牺牲的本能之下。他们的牺牲值得社会敬仰,永垂不朽。

“铭记古往今来的英雄精神,
愿英雄们永远安息。

文章:Van Thang
插图: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