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在义安省举行的校园暴力问题论坛上,劳动荣军社会部儿童司司长邓华南表示,学生和青少年不仅遭受着“热暴力”(通过行为体现的暴力),还遭受着“冷暴力”、“白暴力”,这些暴力会给他们带来精神上的影响,例如抵制、心理压力等……这些对许多学生来说最为难以忍受。他们不仅在现实生活中遭受暴力,在网络空间也遭受暴力。
近期发生在荣市大学天才高中的令人心碎的事件,也是类似的例子。目前,虽然警方尚未断定这名十年级女生是否因校园暴力而自杀,但可以确定的是,该班级确实存在罢课现象。开学伊始,家长群里就有人提醒,有一群女生经常罢课,这个班也经常逃课,不逃课的同学会被罢课吗?而且,这名十年级女生在自杀前,还经常跟妈妈说,她害怕被同学罢课,不敢去上学。可悲的是,学校和家长并没有意识到事件的严重性,导致了令人心碎的后果。

演州三中也刚刚处理了类似情况。该学生是11年级的女生T,她经常与同学争吵和发生冲突。通过班主任的监控和调查,任何坐在她附近或与她说话的同学,在她不高兴的时候都会被她责骂,渐渐地,班上就没有人敢和T玩了。由于性格问题,她面临被朋友孤立的风险,已经申请转班。同时,她所在的班级是学校的精英班,高分班的学生要求转入普通班的情况并不常见。针对此事,班主任已向学校董事会报告,寻求解决方案。
事实上,T. 当时正处于轻度抑郁症状态。尽管学校主动邀请 T. 的家长见面交流,寻求合适的解决方案,但在两次见面中,家长们都否认孩子的性格和行为有任何异常表现。第三次见面时,T. 的家长才承认孩子确实出现了抑郁症的迹象。当家长们敢于坦诚地谈论孩子的状况时,校长才得以与他们进行坦诚的沟通。“我告诉家长,老师和学校早就意识到了学生的异常,但老师们本身并非医生,所以不能妄下结论。但在得到家长的配合后,我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允许学生在11年级时转入任何他/她想转的班级,从而避免不幸事件的发生。” 演州三中校长潘忠东老师回忆道。

学生为何会出现抑郁症?除了学业压力和成就压力外,学生们还面临着来自学校人际关系的诸多压力。荣市一名女高中生表示,罢课问题是当今学生最大的困扰。“几乎每所学校都有这种情况。即使没有挨打,精神上的伤害也是巨大的。学生被朋友罢课的原因数不胜数,”这位女学生说道。
荣市黄树康中学11A1班的Nguyen Pham Gia Nhi学生谈到自己曾经讨厌某个朋友,不愿意和他一起玩,并试图说服班里的其他朋友不要和他一起玩。她说: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在求学的这些年里,我们一定有过不喜欢、甚至讨厌某个朋友的时候。我自己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就曾经讨厌、故意孤立某个女生朋友,在班里说某个女生的坏话。当然,那时我还小,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是校园暴力,只认为是朋友之间的矛盾。我也认为自己不喜欢那个朋友,也希望其他朋友不要和那个朋友一起玩。长大后,有了一定的知识,我才知道,校园暴力是一切行为,包括言语和行动。我无法想象,如果他继续自我封闭,不和朋友们玩耍,会出现什么样的心理问题。他可能会成为校园暴力的受害者。


据记者调查,很多学生被学校抵制的原因都很“琐碎”。有时仅仅是因为不和朋友出去玩,或者因为长得漂亮,更容易被男生注意到;有时是因为学习好,不让朋友看到自己的作业;有时是因为学习不好。更可悲的是,有些学生被学校抵制仅仅是因为家境贫困,还有些是因为长相不好……
抵制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但大多数是孤立受害者,不和他们说话,不和他们一起玩,说闲话,戏弄他们……尤其是在社交网络发达之后,这种情况对受害者的伤害更大。受害者被创建聊天群八卦,照片被编辑,在脸书上受到攻击……“现在回想起来,我仍然感到害怕。那种感觉太可怕了。每天早上醒来去上学,我都很害怕。没有人跟我说话,没有人陪我玩。每天晚上放学后,我都会哭。”一位曾被抵制的女学生说道。
琼吕三中陈氏河老师在担任班主任多年后表示:“校园暴力增多的原因之一是社交网络的影响。事实上,在担任班主任期间,我注意到学生们对社交网络的使用非常不加区分,一些学生因为在Facebook、Zalo等社交网站上的不文明行为而发生矛盾和争吵……学生们没有控制好自己在网上阅读、观看和提供的信息量,导致思维扭曲、错误,脱离现实,荒废学业,把时间浪费在无用的事情上的情况很普遍。沉迷于虚拟世界,经常观看与暴力相关的负面新闻和图片,逐渐丧失了固有的自信,道德沦丧。同时,学校对社交网络使用和文化行为的宣传工作仅仅停留在提醒和警示的层面,并没有提供具体可行的措施,没有满足学生们的理解需求和社会的要求。

“如何利用社交网络为自己谋福利,并在社会上传播美好的事物,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甚至在学校环境中,仍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我们认为,面对社交网络的风暴,学生需要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知道如何在社交网络上提供、使用和以文化的方式行事。” Tran Thi Ha 老师补充道。
与此同时,义禄三中学的吴翠娥老师表示:“造成校园暴力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家庭因素、学生自身因素、学校因素等等。此外,还有社会因素。带有暴力倾向的电影、书籍和游戏等暴力文化在互联网上日益盛行,且并未受到严格的审查。这导致青少年对此类内容产生好奇并接触到它们。由此,校园暴力的心理在现实生活中滋生。因此,除了保护孩子免受校园暴力的侵害外,家长还需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观察孩子的异常行为,以便及时发现。家长和老师需要反思校园暴力的成因,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孩子继续这种行为。”

在最近于荣市举行的校园暴力问题论坛上,劳动荣军社会部儿童司司长邓华南先生也补充道:“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担忧,我们越是保持沉默,不去分享,孤立的暴力就会越持续下去,变得更加严重。孩子们感到孤独,不知道该与谁分享,得不到关爱,最终他们选择了最消极的解决办法——自杀。这是一个令人惋惜的案例,一个令人悲伤的故事。”
邓华南先生也希望,如果学生目睹暴力事件,或听到朋友诉说,他们应该勇敢发声,与机构、组织、家人、学校或最信任的人分享:你并不孤单,你身边有很多人愿意倾听和分享。所以,“请分享,请发声,不要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