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往归合县托合乡谷曼村的蜿蜒道路如今已铺上了平整的沥青路面,两旁房屋鳞次栉比。谷曼村地理位置优越,背山面河。谷曼村的托族人民自古以来就以勤劳著称,在危难时刻,他们总是互相关爱、互相扶持。

归合县文化局官员阮氏金芝女士与当地土族人民交往已逾30年,她分享道:“土族人民世世代代传承着麻绳编织技艺,这门手艺既是文化瑰宝,也是每一位谷曼居民的骄傲。随着麻绳编织机的出现,土族民歌也随之诞生,并永远回响,激励着这里的人们团结互助、互爱互助、克服困难、奋发向上。”
土族的骄傲之一就是锣鼓声。谷模村村长分享道:“村里的锣鼓队训练有素。每逢节日,人人都会敲锣打鼓,每逢有活动,人人都会跟着锣声起舞。”为了维护社区的文化认同,我们村的村规民约明确提到要维护和传承土族的文化认同,尤其重视锣鼓曲调的传承。因为现在年轻人都远走他乡,孩子们的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如果没有村规民约,让大家主动组织活动,锣鼓很容易失传。从村规民约开始,现在我们锣鼓社的成员年龄从10岁到80岁不等。每逢节假日、新年,或者土族人民的特殊节日,例如新米节、博模节,人们都会围坐在米酒坛子旁,锣鼓声激昂地回荡。

与土合乡一样,义春乡和归合县也正在大力落实关于保护和弘扬本地区各民族文化价值的决议。义春的土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2%。近年来,义春县政府和人民大力恢复传统节日和手工艺村,例如锣鼓社、土族民歌社、巴克莫节、村寨城堡巴楚阿莫节,并建设了织布村。
目前,归合县近30%的土族人口居住在土合乡和义春乡......多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努力下,100%的土族村庄都制定了村规民约,明确规定在丧葬、婚礼、节日、民歌等方面恢复、保存和弘扬文化特色之美。

在现代生活中,在义春乡、土合乡(归合乡)以及居住在新岐县和义丹县的土族居民中,仍然有男女成群结队地参加“睡屋”活动。这是土族悠久的文化特色。根据这一习俗,当男女双方达到适婚年龄,彼此熟悉后,便会互相邀请外出,尤其是在月圆之夜。在女方家人的允许下,男孩会前往女方——也就是他所选择认识的人——的家“睡屋”。在“睡屋”之夜,男孩和女孩有权以健康的方式自由地互相倾诉。

归合乡的土族群众说,“睡屋顶”不一定是两人一组,但经常有不少夫妻在父母同意的情况下,回家聊天了解后,一起睡在地板上。过了“睡屋顶”夜,如果男女双方同意结婚,家里就会请媒人(Pin先生),然后定期上门拜访,之后就是订婚、求婚……“一段时间以来,‘睡屋顶’的习俗已经被扭曲,不再适用,因此在新制定的村规民约中,县文化处指导各乡根据省委2016年12月14日关于建设义安省文化人和文化家庭的第05-NQ/TU号决议制定村规民约,以满足融合发展的要求。此外,婚礼习俗也朝着简约的方向改进,但仍保留着本族的文化特色”,归合县文化宣传局局长魏氏江女士说。
因此,托族人的婚礼只能在一天之内举行,无需宰杀鸡、猪和牛。也不再像以前那样需要三头水牛和两个猪头这样的奢华嫁妆。这得到了民众的同意,不久之后,村落的婚约就以最自然的方式开始了。

土族葬礼中被视为不良风俗的文化特征也被消除,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在葬礼中“露宿街头”的习俗。1983年出生的义丹县文化官员阮氏庆灵女士也是一名土族人,她告诉我们:“以前,每逢有人出殡,都要等上三天三夜。送葬时,孩子们就得露宿街头。棺材走到哪里,孩子们就得躺在棺材下面,直到棺材到达墓地。那时候我们还小,每逢有人出殡,我们都会到街上去看。哪个家庭的孩子最多,能“露宿街头”的时间最长,就被认为是对死者最体贴。”
然而,如今“露宿街头”的习俗已基本消失。将死者留在家中三天三夜的做法已不复存在。根据我们的调查,土族村镇规章制度规定葬礼不得超过48小时,露宿街头、祭祀等不良习俗也已被杜绝。“虽然许多村里的长老和萨满仍然认为,放弃这种仪式意味着失去土族特有的孝道。但大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一代,认为文化认同并不意味着要保留不良习俗。”庆灵女士说道。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