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月初的一个下午,我拜访了朱文捷先生。见到他,我惊讶地发现,88岁的他竟然依然身手矫健、精力充沛、头脑清醒。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兵,当年那场残酷而英勇的战斗,如旋风般涌上心头。
叶先生出生于兰江畔一个宁静的村庄,即清章县清吉公社(现为吉文公社)。1953年7月,年仅17岁的叶先生志愿参军,参加抗法战争。当时,我国抗法战争正进入白热化阶段。尽管叶先生个子矮小,但他还是被分配到第325步兵师第95团。这是越南人民军首批6个主力师之一,于1951年3月11日在原第四区(北中海岸)的若干作战团基础上组建。战争年代,这支部队也被称为平治天团。

铁先生说,当时我军从军事装备到作战武器都非常匮乏。铁先生从青吉乡写好志愿参军申请书后,立即参加了速成训练,并跟随部队前往红河三角洲。
在1953年至1954年冬春战略进攻中,红河三角洲南部地区是与北方战场和奠边府战场分担火力的重要阵地,为解放宁平市、富里市和南定市作出了贡献。同时,切断了敌军通往西北战场的补给线,与全军一起为1954年5月7日“震惊世界的奠边府大捷”作出了贡献。

铁先生至今仍清晰地记得抗法战争最后的日子。各战场敌军溃败的消息不断传来。年轻的战士们赤脚作战,头戴自编的竹笠,粮食匮乏,却始终斗志昂扬。最难忘的是那些阴雨连绵、寒风凛冽的日子,战士们挖战壕、运送武器,随时准备听候上级命令上战场,无人顾忌艰难困苦。在一号公路上英勇奋战,阻断敌军退路之后,最让铁先生痛心的是,在距离胜利消息仅剩几个小时的时候,他的许多兄弟、战友却倒在了战场上。

奠边府大捷,结束了长达九年的抗法战争后,叶先生率部撤回了滨海河南岸,当时我国正被北纬17度线暂时分割。1963年,在永灵前线服役十余年,并直接参与了九年的军事行动后,叶先生复员返回家乡清昌,并从1964年起前往新旗,致力于建设新经济。


在战场上抗击法国、驱逐美帝国主义者十余年后,铁先生本以为,等他退伍回国,在新岐建立新经济,就能远离战争的炮火和枪林弹雨。然而,当他抵达奇山乡(新岐)时,也正是美帝国主义者开始向北方发动战争的时候。
考虑到战争可能长期化,解放南方、统一祖国的道路也可能漫长,越共中央、政治局自1959年起决定修建一条支援南方战场的战略交通干线,即长山路(今胡志明路)。其起点为奇山乡(今新奇镇)0公里处,终点为平福省禄宁县。

正因如此,在抗美战争年代,新旗县成了敌军的主要轰炸目标。美帝国主义对胡志明小道、15A公路、15B公路、山渡口、路渡口等地发动了多次空袭……尤其对0号里程碑以及15号公路沿线的奇山、义勇、义同、义平等乡发动了多次空袭。
来到新岐县建设新经济后,凭借战场上浴血奋战的经验,叶铁先生被任命为岐山公社的公社队长。美帝国主义猛烈进攻北方时,在上级领导的指示下,地方、农场、工厂、民兵部队与主力部队紧密配合,构筑阵地,击落敌机。作为公社队长,叶铁先生再次拿起武器,与当地军民一起抗击敌人。

捷普先生说,长山路0号里程碑穿过新岐县,是15A公路和15B公路的交汇处,是机动车队向南方运送物资和部队作战的有利位置。每当敌军加大对北方炮击力度时,长山路就经常遭到敌军的侦察、发现和猛烈攻击。在长同0号里程碑以及途经岐山乡和义行乡的道路上,敌军AD6、P108、24、B52等各类飞机不断盘旋袭击,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敌军集中轰炸的目的是切断我军和人民向南方的补给线。
在抗美援朝战争年代,在上级领导的指挥下,奇山公社组建了两支战斗队,其中一支负责交通保卫,另一支专门负责击落敌机。此外,还成立了一支由20名同志组成的工作组,时刻坚守在危险的阵地上,守卫红绿灯,指挥部队开行、运送武器和粮食到南部战场,并在敌机出现时指挥当地民众躲进掩体。这些工作组和小队均由特普先生负责,配合主力部队参与保卫0公里及途经此处的战略要道。

在敌人猛烈攻击下,运输车队多次被炸弹击中、起火。每次奇山乡民兵都迅速赶到灭火,将被击中的车辆移离现场,避免伤及战士,也避免堵塞主要道路。
为确保官兵和群众遭遇袭击时有掩蔽,奇山乡境内道路每隔50米就挖了一条A字形隧道。奇山乡人民秉承“车未到,吾辈不悔”的精神,牺牲数百间房屋,取木材铺路,为车辆通行;参加数百场战斗;英勇排除、销毁多枚定时炸弹,确保车队安全,为及时支援南部战场作出贡献。
据统计,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奇山乡人民遭受了1200吨炸弹和子弹的袭击,损坏了187栋房屋、4座桥梁、1个粮食仓库、1所学校,造成75人死亡,112人受伤。此外,数百头水牛、奶牛、数十公顷土地、庄稼……也被摧毁。

1973年1月27日《巴黎协定》签署后,北方恢复了和平,新旗的土地也停止了飞机的轰鸣,不再被炸弹犁过。此时,叶先生从公社组长的位置上被任命为主席,然后是奇山公社党委书记和新旗镇党委书记。后来,他退休了,仍然受到信任,被推选为党支部书记。无论担任什么职务,这位党员、胡伯伯的战士始终保持着他的道德品质,带头在一切活动中凝聚党支部的团结和人民的共识。此外,他还注重群众动员工作,倾听人民的想法、愿望和合法意见,以找到最合理、最同情的解决方案。
在传奇的 0 公里边与朱文捷先生告别,昔日的“火灾坐标”如今已成为国家纪念碑,见证了国家历史上的一段英雄时期,标志着整整一代“越南堡垒”的功绩,包括像朱文捷先生这样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