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顺禅师与诗《国土篇》

April 9, 2010 17:14

据《天渊塔映》记载,法顺禅师居住在艾县古山寺,故乡不详。他姓杜,博学多识,善于写诗……

据《天渊塔映》记载,法顺禅师居住在爱县古山寺,籍贯不详。他姓杜,博学多识,善诗,善于辅佐国王,通晓时事。他自幼出家,在龙寿寺拜谒普智禅师。得法后,所说之语,皆与授记相符。当时,先黎王朝刚刚建立,法顺禅师积极参与谋划国策。天下太平,法顺禅师不接受任何赏赐。黎大行皇帝非常敬重法顺禅师,经常委以僧务。

天福七年(986年),宋朝官员李觉率使来朝。国王派一名僧人化装成码头守卫,监视他的一举一动。李觉看到两只大雁在河中游动,便吟唱道:

俄语,俄语,俄语
天界境界的门槛。
(俄罗斯,一对俄罗斯人)
抬头望向地平线。

僧人正手握着桨,吟诵着完整的诗篇:

白毛皮映衬着绿水
Thanh Ba 海滩上的红船。
(白色羽毛暴露在蓝色的海水中)
蓝色的波浪,粉红色的脚在游动。

觉觉深受感动,便回到使馆,写了一首诗送给僧人。当时,国王经常向僧人询问国家的长远命运。僧人以诗《国运》(Quoc To,意为“国运”)作答。

这个国家就像一棵葡萄树,
南方天堂。
无为之殿,
国家太平。
意思是:
国家命运犹如一条蜿蜒的绳索,
南方开启和平。
无为之殿,
这个国家没有战争。

回归本源。图片:文件

据《天渊塔映》记载,法顺是一位学者,擅长艺术和诗歌,善于辅佐国王处理政治事务,并且洞悉国家时局。法顺既负责起草外交文件,又负责制定国家政策。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国王会向法顺询问“国家命运”,而这位僧人会以偈语作答。

据史学家考证,这首诗创作于979年丁先皇被杜释杀害之后,紧接着是981年宋朝派遣后人宝率兵入侵我国。当时国家局势显然十分混乱。然而,法顺凭借着一位杰出禅师敏锐的因果洞察力,向国王提出了安定民心、稳定国家的策略。

我们可以深入探究诗中这些难解词语的含义。“大藤”(đăng lạc)既描写了如同藤蔓纠结、不知因果的混乱局面,也以一棵强壮的树木的形象,暗示了全体人民、国王和官员团结一致,共同抵御外敌入侵的危险。

“吾道合一”,这个“吾道”显然不再是老子所说的“吾道”之义,也不再是一个纯粹的佛教术语,意指空性、解脱。“吾道”在此已成为一个综合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概念。高僧劝告国王和朝廷要正直、讲道德、行善,遵循自然规律,不欺压百姓,不浪费百姓的资源……以此为榜样,为百姓树立榜样。朝廷如此,百姓团结一致,国家就不会再有战乱,南方就会和平繁荣。

法顺仅用寥寥数句诗句,就为国家文学留下了一部兼具学术思想、政治思想和僧人处世之道的著作。他不失僧人尊严,为国王和国家服务。法顺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年事已高,他却拒绝了俸禄,寻求山水之境,安居乐业。

从少数存世的丁黎时期诗歌中,我们也能窥见丁黎时期文学的面貌。虽然国家刚刚建立,但这并不意味着其文化、风格和意识形态缺乏活力,缺乏源远流长的精神价值。而如果,假设没有佛教,没有像姜越、法顺那样胸怀宽广、胸怀千里、具有时代感的智者僧侣,那么这些王朝又将依靠谁呢?
升龙河内建都一千年庆典是越南文化史上独一无二的迁都庆典,它回顾了建国初期、封建国家尚在萌芽阶段的盛况,展现了当时禅宗先贤们对国家和人民的崇敬之心,也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核心基础和精髓的文化视角!

陈英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