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见老柴草区的人们……
当我们来到乂安省演州县演寿乡汝兰村了解雷奥歌谣时,对这种独特的雷奥歌谣进行过研究的邓光连先生分享道:“雷奥歌谣是乂安省独有的民歌,可惜的是,现在整个汝兰村,懂、会唱雷奥的人就寥寥无几了,都是老柴草行会留下来的人……”。
(Baonghean)-当我们来到乂安省演州县演寿乡汝兰村了解雷奥歌谣时,对这种独特的雷奥歌谣进行过研究的邓光连先生分享道:“雷奥歌谣是乂安省独有的民歌,可惜的是,现在整个汝兰村,懂、会唱雷奥的人就寥寥无几了,都是老柴草行会留下来的人……”。
“哎呀,远道砍柴的你,东风吹柳东倒,西风吹柳东倒,夫妻就当夫妻,没有比这更辛苦的事了……”那首熟悉的雷奥歌,曾经在大瓦山间回荡,如今却渐渐淡去……
我们有幸见到了1920年出生的黄金卡先生和1916年出生的黄氏慧女士,他们是汝兰村的两个孩子,年纪虽小,却依然记得当年那首脍炙人口的雷奥歌曲,并且热情地唱着……
在回忆往事时,谈起雷奥的歌曲,他的声音激动而清晰:“那时候,我们都是身强力壮的青年,每天天还没亮就要去大瓦山砍柴拔草。当号角声响彻全村时,我们就开始边走边唱。歌声此起彼伏,伴随着嘹亮的呐喊声,驱散了恐惧,让大家兴奋不已,忘记了疲惫……”。
黄氏燕女士虽然已年过九十五,早已没有了以前每首歌后欢呼的力气,但唱起熟悉的雷奥歌曲时,她布满皱纹的脸上却突然绽放出异样的光芒:“你不记得了,当年我们在山洞里上上下下,把柴捆成梁,一起吃柴包,回家后父母问我迷上谁了,我迷上谁了,迷得不得了……”她擦了擦嘴角的槟榔汁,依然像少女时一样羞涩:“我们从小就会唱歌,也迷上雷奥了。很多情侣,彼此相爱,却不敢表白,多亏了雷奥的歌,我们才结为夫妻……”。
黄金卡先生和黄氏嬷嬷全神贯注地唱着《Reo》。
当年在汝兰村,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听到嘹亮的号角声和清脆的雷奥歌声。这成了汝兰村村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昔日的柴草行会已不复存在,雷奥的歌声也渐渐消逝……
“若兰怨声载道 / 若有能力,便回若兰”。这首民歌描述了过去若兰村村民艰苦的生活,也被认为是雷奥歌谣诞生的条件。据邓光连先生介绍,雷奥歌谣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它是一种集体歌唱形式,二是在艰苦的劳动过程中形成的。雷奥歌谣已成为若兰村传承数百年的一项文化活动,许多人都了解并会唱。
相传,当年的汝兰村,每天清晨,公鸡一鸣,童男童女就要到大瓦山上砍柴拔草,结队砍柴拔草。路途遥远,劳累不已。起初,他们只是吹着号角,互相邀请,唱着自编的民歌,以忘却疲劳。夕阳西下,二三十个人扛着柴火,一路跑着,唱着歌回来。这是一种集体唱歌的形式,每人唱一句,前一个人传给下一个人,直到唱完一曲。每唱完一曲,他们就吹着号角,高声喊叫,响彻山林。因此,他们把这种民歌叫做“雷奥唱的”。
雷奥歌谣的乐器虽然只有一只水牛角,却能激发数十人同声高唱。雷奥歌谣诞生于辛勤的劳动,由人民创作,内容丰富多样。有歌颂对祖国、对国家的热爱,热爱自然的歌曲,有反映生活和夫妻爱情的歌曲,有赞美善良人的歌曲,也有讽刺、批判陋习的歌曲……雷奥歌谣的特别之处在于,有时长达数百句。所有参与者必须熟记歌词,才能一首接一首地唱完。虽然雷奥歌谣的调子受到“韦丹”调子和其他乂安民歌的影响,但由于诞生于辛勤的劳动,雷奥歌谣的歌词语气往往坚定、厚重、简洁,不慌乱。
哈特雷奥(Hat Reo)也保留着新石器时代的痕迹,这在汝兰村(Nho Lam)柴火行会留下的鲁塔-东蒙(Ru Ta - Dong Mom)遗址中尤为明显。人们也将其与古人的狩猎方式联系起来。当猎物出现时,领头人会大声呼喊,然后大家欢呼雀跃,围着猎物捕猎……
至今,民间流传着数百首雷欧歌曲,连先生只收集了其中极小的一部分。“可惜的是,如今能记住并会唱雷欧的人已经很少了,尤其是年轻人,对学习雷欧兴趣缺缺。这是一首独特的民歌,需要及时保存,否则就会面临被遗忘的风险……”——连先生分享道。
阳光明媚的午后,大瓦山脉的风依然在吹拂。两位“没牙”的老人嚼着槟榔,依然像二十几岁时一样热情高涨,唱着那首熟悉的雷奥歌曲。然而,每首歌过后,都再也没有了号角声、欢呼声,只有挥之不去的遗憾……
边陇